红色记忆

2020-08-07 11:17:50   来源: 利津县政府门户网站 1052
利津县是渤海区的老革命根据地,在政治上、经济上得到翻身的广大人民群众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

利津人民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精神, 清末民初, 在利津大地就涌现过义和团、反苛捐杂税、反验地契等百姓自发的正义斗争。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一部分利津籍的知识分子把五四精神传入利津; 抗战时期, 利津人民众志成城, 抵御外侮。一批知识分子组织了剧社、文艺演出小分队, 发动群众,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 兴办学校, 介绍进步书籍报纸, 唤醒了人民群众同仇敌忾的抗日觉悟。在火热的斗争岁月中, 利津形成了以“ 反帝爱国、抗战御侮、追求民主”为内涵的红色文化。

【反帝爱国】

早在清代晚期和民国初年,就曾爆发过以“灭洋教,兴中华”为主旨的义和团(拳)反帝爱国运动和人民群众反对贪官污吏苛捐杂税的斗争。1913年夏,县垦丈局借验地契之际,敲诈勒索,强收农民垦田而后出租盘剥,引起公愤。7月23日,盐窝区黄路台村刘芳田率千余民众,手持长矛、大刀奋起反抗。追捕垦丈局长牛现周至县城,围困四门。县知事王元璐被迫答复停止验地契,撤销契杂税,退回牛现周出租的垦田。此举大快人心。事后,群众自编《杀牛抗捐》一剧, 歌颂这场斗争的胜利。此剧在利津、沾化一带演出了数年。

1919年5月4日,以中国在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为导火线,酝酿已久的五四反帝爱国运动爆发。同年8月初,五四爱国运动的浪潮传到利津。当时,在济南正谊中学任教的爱国知识分子綦际霖(利津县綦家夹河人),派学生季兰芬(利津县盐窝人)回到利津县城,和同乡同族好友、利津县第一高级小学教师季树楠一起,组织发动350多名爱国师生,走上街头,举行集会和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几天后,县城和各大集镇开始了学生罢课、商人罢市的活动,形成了全县性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卖国政府的运动高潮。轰轰烈烈的爱国热潮持续20 多天。这次运动使广大人民群众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反帝爱国教育,促进了新思想、新文化在利津的广泛传播,推动了人民群众思想的解放和全县新学堂的发展。

随着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马克思主义学说在全国各地进一步广泛传播。利津县在外地求学的部分爱国青年学生,积极寻求救国救民真理,逐步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南京、北平和济南等地求学的利津县爱国学生李竹如、李毓祯、祁青若、李岫文等,最先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李竹如和李毓祯入党后,曾返回家乡从事过革命宣传活动。1924年春节,李竹如回家过年,他在自己家的大门和屋门上贴了几幅对联。大门上贴的是“马列传天下,世界要大同”,横批是“天下统一”; 屋门上贴的是:“堂堂中华担忧内争外患, 小小家庭且喜老安少怀。”此外,李竹如还经常利用假期回乡的机会,为村里的青年人和学生读报纸,讲天下大事,讲中华民族的历史和前途。他在村南耶酥教堂里办起了农民夜校,邀请崔龙光和他一起当老师,自己编文化教材,既教农民学文化,又向他们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新思想。

20世纪20年代初期以来,一些革命书刊报纸和进步作家的文学作品,也通过多种渠道传播到利津,传播到广大青少年学生中,像光芒四射的灯塔照亮着他们前进的道路。利津县著名革命烈士、曾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大学政委的张昕在《自传》中写道:“在利津师范讲习所时,我曾看到了蒋光慈著的《少年飘泊者》和鲁迅写的《坟》等作品,增加了我对富人的仇恨和对社会的不满。后来我又学过《资本论》及救亡‘七君子’的书报,因此思想趋向革命,而后参加了共产党,参加了革命队伍。” 另一位老革命干部、曾任济南军区总医院政委的安克平在回忆录中写道:“我是在县城书院街小学上学时阅读过鲁迅的《呐喊》、《孔乙己》和茅盾、闻一多、郁达夫等进步作家的书刊,对我思想影响很大。后来我还为李竹如主编的《新亚日报》写过稿。”另据早年和利津著名革命烈士李毓祯在同一个国民党监狱被关押、后任青岛市政协主席的刘特夫介绍,李毓祯在狱中还学过《共产党宣言》、《辩证唯物主义》等马列著作。

1928年,北伐军占领山东。利津县长剪青芝在县政府前驻鹤楼遗址建立中山亭,以弘扬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该建筑古朴典雅,宏伟壮观,吸引了县内外许多人到此驻足拜望,缅怀伟人。

1928年,济南发生“五三”惨案。这时,中共地下党员李竹如目睹了日寇在济南奸淫掳掠的暴行,悲愤地 离开济南,回到了家乡利津。当时由于蒋介石的军队尚未接收山东,鲁北的一些边远县城一时成为空白地带。李竹如利用这个机会,在利津发动群众,宣传抗日救国,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活动。他联合国民党员盖佑人、赵旭芝、冯纪龙等人,组建了国民党利津县党务筹备委员会(又称临时县党部)。他团结了一批进步青年,经常聚集开会、活动。一个反帝反封建的群众运动在利津县兴起。

【抗战御侮】

1937卢沟桥事变后,平津相继沦陷。日本侵略军沿津浦路南犯。不久,全县学校纷纷停课,在校师生纷纷走上街头,举行游行示威, 高呼“勿忘国耻”、“还我东北”、“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在利津大地上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革命浪潮。利津县立二高有位叫王象堃的老师,曾留学日本。七七事变前后,他经常在课堂上讲东北三省沦陷,日本侵华罪行。后来他离开学校时,曾含着热泪写下一首诗:“将军忍痛说班师,十万健儿洒泪时,天下雄关称第一(指山海关),抬头不见汉家旗。”为了支援绥远抗战,利津县立第二高小的宣传队和师生,还在学校驻地台子庄的集市上与八里庄的庙会上,开展过抗日宣传和募捐活动。

与此同时,利津县一大批爱国知识青年,如张昕、安克平、赵干、赵凯、王余音、李志桥、陈佩科、赵云青、李开元等,投笔从戎,奔赴抗日战争前线。由爱国知识分子綦际霖任会长的利津县抗敌后援会,组织一些复课的学校师生、回乡知识青年及部分来利津的平津流亡学生,组成宣传大军,奔赴全县各地,进行抗日救国宣传, 演街头活报剧, 唱抗战歌曲。《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等抗战歌曲,传遍城乡。1938年10月,利津县立中学的师生在文庙前搭台演出, 演出的剧目有话剧《收复东北》、歌剧《九一八》、《放下你的鞭子》等。

1941年夏秋间, 八路军山东纵队三旅解放了利津县境东部和东北部地区,遂建立中共垦区工作委员会和垦区建设委员会。10月,在汀河、罗镇一带农村,建立三区和四区党的区委与抗日民主政权。这是在利津建立最早的两个党的区委和抗日民主政权。与此同时,八路军山纵三旅政治部耀南剧团、中共清河区党委机关报《群众报》和抗日干部学校耀南中学等革命文教宣传机构,也相继迁驻到利津县境东北部农村。由此,抗日救国思想,抗战必胜信念,抗战文艺,革命文化,迅速在利津人民群众中广泛传播。这期间,耀南剧团首次在利津根据地农村演出大型话剧《李秀成之死》、《新中国的母亲》,影响很大。垦区抗日民主政权还发布了《劝绿林兄弟布告》,教育劝告土匪、海盗及国民党游击队的散兵游勇,改邪归正,弃暗投明,走抗日救国的道路。

1942年,利津县战时邮局建立。这期间在利津县根据地、游击区和敌占区内,主要的党报党刊和革命书籍有《群众报》、《大众日报》、《时论选集》、《反汪(精卫)言论集》、《群众工作指南》、《妇女生活》、《拥军拥政爱民》、《大众化工作研究》、《抗战小学课本》、《太平洋形势图》等。清河区党委机关报《群众报》在利津县境内发行传播400多份。这些党报党刊和革命书籍的顺利发行与广泛传播,对于宣传马列主义、革命文化和进步思想,对于教育党员干部,鼓舞人民群众,打击敌人,消灭敌人,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日伪频繁“扫荡”、“蚕食”、“清乡”,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对抗日军民进行残酷镇压和血腥屠杀。为粉碎敌人的阴谋计划,中共清河区党委、清河军区派出工作团和精干武装,深入敌占区,在沾化、利津、滨县、蒲台四县的边区开展抗日工作。不久,在这些地区建立中共沾利滨工委、沾利滨三边联防办事处、沾利滨大队、中共蒲利滨工委、蒲利滨中队。与此同时,中共垦利县委也派出宣传部长向旭、敌工部长李明村、政治协助员由子真等,带领部分党政群干部和精干的地方武装,开辟利津东部二、三、四区的工作, 扩大游击区,建立抗日根据地。

1 9 4 4 年 3 月 2 3 日 夜 , 在 渤 海 军区 部 队 及 地 方 武 装 的 威 慑 下 , 陈 家庄 据 点 的 伪 军 仓 皇 逃 离 , 县境 盐 窝 以 北 农 村 遂 告 解 放 。1944年8月,利津县全境解放,

全县城乡纷纷召开大会祝贺胜利, 人民群众沉浸在无比兴奋和喜悦中。渤海军区耀南剧团在解放利津城后的祝捷大会上表演了文艺节目。其中快板书《胜利归来》成为当时脍炙人口的好节目。这个节目开头有这样一段描写非常生动:

说的是七月天气热烘烘,满坡的豆子一片青,高粱打苞要秀穗, 谷子点头像老翁,唉,满坡的秋景真好看,树上小枣发了红。渤海区子弟兵,组织战役要反攻,火热天气不怕苦,为的是搭救老百姓。咱们的杨(国夫)司令,指挥战斗有本领,百战百胜打据点,马到成功大出名。杨司令,下命令,包围据点分了工,有的去把崔家打,有的去把盐窝攻,杨司令亲自攻打利津城……

除了写景物和战斗部署外,还写了民工支援战斗过程及解放区群众的高昂情绪。其中写民工的一段:

运输队,也来到,赶着大车往前行,得啦哟的高了兴,嘴里还唱着自己编的“二进宫”。八路军,真英勇,为国为民苦尽忠,军民合作咱就一起往前攻,打走鬼子得太平……

这个时期, 全县的儿童团、姊妹团迅速在全县普及, 并由他(她)们广泛开展了农村大秧歌运动以及大唱抗战歌曲和革命歌曲的活动。“八路军独立营,谁参加来谁光荣”、“你是灯塔”、“跟着共产党走”、“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等歌声回荡在全县城乡。

说到利津革命文艺,不能不提双拥剧社。双拥剧社是1944年初冬由耀南中学学生王恺(原名王华峰,台子庄人)、陈戈(原名陈汇泉,盖家庄人)组织的一个群众性的抗战文艺团体。因剧社旨在拥军拥政,故取此名。剧社开始十几人,后来发展到三十多人。演出的剧目主要有《砸砂锅》、《一个班》、《双寻夫》、《全家乐》、《白手夺枪》、《八里庄战斗》等,内容多是反映抗战方面的,有些节目还是自己编写的。由于演出节目内容紧密配合了当时的抗战形势和党的政治任务,剧社日益受到县区抗日民主政府的重视、鼓励和支持。县委、县政府召开动员参军大会和欢送新军等重大活动,都调双拥剧社前往演出。双拥剧社存在的时间虽然仅有 4个月,但它积极宣传抗日,有力地推动了大参军运动,宣传了党的政策和任务,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在利津北部农村产生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1945年春,利津县掀起轰轰烈烈的大参军运动,全县有1000余名青壮年报名参军,出现了“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先上战场” 的感人场面。“三八”国际妇女节之际,县委、县政府隆重召开欢送新军入伍大会,新战士披红戴花, 骑着高头大马,威武潇洒,县长王雪亭亲自牵马坠蹬,干部群众夹道欢迎,仪式隆重,场景热烈。

【追求民主】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为了庆祝这一伟大的胜利,利津县委、县政府及各群众团体,在县城东关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会,数千人参加庆祝活动,锣鼓喧天,歌声嘹亮;在大寺广场搭台唱戏,人民群众一片欢腾。

为了纪念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对全县人民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利津县第一届人民政府于1945年底在县城西街旧县衙的遗址上修建烈士祠和烈士亭,翌年 6月落成。这是继牛庄烈士祠之后全省第二座革命烈士纪念祠。

烈士祠大门朝南,四周建有砖墙。烈士祠南端的烈士亭,共3层,高约15米。一层正中放置着烈士碑,碑面刻有“为国捐躯”4个大字,其余三面镌刻着李竹如等33名抗日烈士的简历,颂扬烈士的壁画,并有县参议会副参议长张鹤亭先生为烈士祠书写的碑文。烈士祠正中是一位持枪骑马英姿豪放的革命战士塑像,造型壮观,栩栩如生。烈士祠建成后,县委、县政府召开了落成典礼大会,县长王雪亭以李竹如烈士的革命业绩向广大干部群众进行了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利津县解放后,全县政治、经济、文教卫生及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思想文化战线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截至1946年上半年,全县已有县学1处、高小4处、初小335处,共有学生13336人,其中女生3346人;妇女识字班

234处,学生10025人;夜校295处,学生12181人。全县组织宣传组20 个,秧歌队259个,农村剧团39处。同时,全县建立庄户医院2处,广泛开展了卫生防疫工作。

这一串串珍珠般的数据,真实生动地展现了利津县在解放后不到两年的时间在文教卫生方面所取得的辉煌业绩。

利津县是渤海区的老革命根据地,在政治上、经济上得到翻身的广大人民群众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解放战争时期,全县党员、干部、民兵、自卫团员及广大群众,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踊跃参加轮战营、担架队、运输队。据调查, 全县先后组织12个轮战营、担架队,有7000多人参加,奔赴前线,转战南北, 随军进行战地服务和火线抢救伤员,被新解放区人民称为“ 不穿军装的解放军”。此外,全县还先后调集1200多辆马车组成运输队, 向鲁东、鲁中、鲁南及淮海战役前线运送了大批军粮、蔬菜、猪肉等物资。

1 9 4 6 年 5 月 中 共 中 央 发 布 的“五四”指示,标志着党的土地改革政策从实行减租减息到实现耕者有其田的转变。这年9月下旬,中共利津县委召开县区负责人会议,传达中共中央“五四”指示和渤海区党委土地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布置土地改革任务。会后开始了土改试点工作。到10月下旬,县委遵照渤海区党委关于土地改革的补充指示精神,全面展开了土地改革运动。从此,全县农村掀起了土地改革高潮。

在土地改革运动中,鞠家村农救会砸烂了大地主、国民党利津县党部书记长鞠鹤园家的“德政匾”。崔家庄农救会给村里一户姓齐的大地主家门上挂了个黑灯笼,里面插上红萝卜,在灯笼上写了一首讽刺诗:“谁家门前不光荣,惟独我家挂黑灯,莫非点的日本蜡,原来萝卜在其中。”因为解放前这户大地主的儿子在城里干特务队长, 给日本人当汉奸,干了许多坏事,整天牵着洋狗,在村里说抓谁就抓谁,民愤很大。

利津县四区坨家庄(今属垦利县) 是个有名的封建堡垒,是国民党保安七团团长张家麟的家乡。村里最大的地主兼汉奸是张宗之。解放前,他霸占了坨家庄、东张庄、巴家集一带土地86顷, 逼死了七八条人命, 民愤很大。土改时,群众通过清算讲理,批斗了这个汉奸恶霸大地主。在斗争会上。大家按照事先编好的口号齐声高喊:“庄户汉, 要翻身,共产党,大恩人。斗出土地和粮食,子子孙孙不受贫。”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新纪元。这天,全县隆重集会,载歌载舞,举行盛大游行活动,热烈庆祝新中国的诞生。


热点推荐
  • 【基层党建】山东曲阜:点亮“红色记忆” 践行为民初心

    开展党史教育,需要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只有观照现实、融入生活、对接需求,党的优良传统才能在科学转化后更好地入脑入心。

    2021-03-26 18:03:15

  • 【智慧城市】红色记忆

    利津县是渤海区的老革命根据地,在政治上、经济上得到翻身的广大人民群众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

    2020-08-07 11:08:50

  • 【智慧城市】利津历史文化

    利津县的前身是位于大清河东岸的永利镇。金明昌三年,永利镇升置为利津县,属山东东路滨州刺史郡。

    2020-08-07 11: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