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津历史文化

2020-08-07 11:13:08   来源: 利津县政府门户网站 3155
利津县的前身是位于大清河东岸的永利镇。金明昌三年,永利镇升置为利津县,属山东东路滨州刺史郡。

凤凰古城

“ 天子布德, 将致太平, 则麟凤龟龙先为之呈祥。”(汉·孔鲋《孔丛子·记问》)神性的互补和对应,使龙和凤走到了一起:一个是众兽之君,一个是百鸟之王;一个变化飞腾而灵异,一个高雅美善而祥瑞, 两者之间美好的互助合作关系建立起来, 便“龙飞凤舞”、“龙凤呈祥”了。

俯瞰利津县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县境呈西南东北条状,依河而居,犹如一条卧伏的长龙,蓄势待发。而有着800 年悠久历史的利津县城素有凤凰城的美誉。龙和凤这一中华民族最具象征意义的图腾,在利津得到完美的诠释和展示。

【筑城寄梦】

利津县的前身是位于大清河东岸的永利镇。金明昌三年,永利镇升置为利津县,属山东东路滨州刺史郡。区区小镇,何以受到当局高度重视,拓疆扩土,升之为县呢?探访历史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域地扩大、人口增加、物产丰饶、地理位置显要使然。古时候,现在的利津大部分域地处在浩瀚的大海之中,古大陆面积仅有现域五分之一左右。从西汉末年到唐朝末期的“千乘河口”时期,海岸线由今明集北部被黄河逼退到今汀河、虎滩一带,形成了总面积约有600平方公里、广袤百里的茫茫原野,十里设乡,百里为县属情理之中。随着黄河造陆,新淤出的土地洲面稳定,四面八方的民众纷纷前来垦荒耕种;而沿海盐业一向发达,宋朝前期即有安徽凤阳等地盐户迁来设摊制盐的记载,人口不断增加。县境之南土地肥沃,盛产大豆和棉花, 北部沿海盐业兴盛,经济较为发达。宋金时期大清河口的铁门关设千户把守,兼具海关和码头的双重职责,名噪海内外。永利镇西侧的东津渡,车船辐辏,繁华一时,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永利镇升格为县,县城驻地设在永利镇应该说是名正言顺的,但旧县志中对于县城的建筑年代和古城的变迁情况付诸阙如。民间对此有三种传说,一种说法是利津城初建在大清河(今黄河)东岸,后来在河西岸又建新城;另一种说法是古城夹大清河而建,河东西两岸各半城;还有一种说法是利津城自建设以来从来没有搬迁过。究竟哪种说法更为准确呢?好在张铨竹枝词解开了这道难题。张铨词中提到: “古城七里镇河东,一片荒烟蔓草中。苦为明昌寻故迹,观澜镇海想遗风。”你看,利津古城就在河东永利镇,后因城地狭小低洼,常遭河泛海潮之患,遂陆续迁往河西,在东津渡以西高阜处兴建县学、县衙。关于利津新城,张铨词也有记载:“新城斜枕济河西,石坝莓苔没旧题。毕竟甘棠遗爱远,游人争颂蒋公堤。”词中所说新城,即当今利津老城。自古及今,县城在邑中的地位相当重要,县不分大小,必有城池,建官署、置仓廒、修学校、兴庙宇,县治赖以施行,街市赖以繁华。康熙年间利津知县韩文焜编纂的《利津县新志》记载:(利津县)城周七里十八步,筑土为之。东西南北建有门楼四座,东曰观澜,西曰朝京,南曰迎薰,北曰镇海。

挖土为河,筑土成墙,历经岁月,风吹雨蚀,屡屡修缮。最著名的一次修筑加固是明朝正德年间,当时的县丞叫魏彦昭,保定容城人士,曾任监察御史,获贬谪左迁利津。这次修城与抵御“响马盗”有关。据《利津县新志》(第九卷《杂记》)记载:“正德六年流贼刘七等寇城不克去。”当时明王朝奸臣当政,朝政昏庸,苛政横行,尤其京畿百姓被强迫代官养马,马户不堪忍受,揭竿而起,劫富济贫, 驰马鸣剑,被官府称为“响马盗”。刘六、刘七兄弟顺势崛起,“倏忽来去,势如风雨”,声势浩大,成为明王朝的大敌。正德二年刘七起义军起京畿、走山东、掠河南、扫湖广,纵横千里,攻破城池数以百计,利津县附近城邑也遭到劫掠。魏彦昭猜度刘军必来犯我利津, 以利津卑浅城池万难抵御,于是动员全县力量对城墙增高加厚,护城河浚深加宽。时人对魏彦昭不屑:“刘军所向披靡,所过无坚城,利津小邑卑城,岂能抵挡乎?”有些人甚至暗留后路,随时准备逃窜。魏彦昭闻之督工更加严密,征召壮丁,风雨不停,终使城墙加高到一丈五尺,厚九尺多。后来,刘军果然进犯,时值冬日,千余刘七骑兵啸聚城东,滔滔大清河挡住去路,没有船只,敌不能犯。城内军民稍松一口气,侥幸无虞。魏彦昭度其形势,却很忧虑。有天夜间突然刮起大风,气温骤降,河面结成坚冰,敌军遂渡河逼城。

大敌当前, 魏彦昭指挥若定, 使出几招拒敌于城外。一是调集城内豪俊,全民皆兵分地把守;二是迅速派出使者到府县请求增援;三是将县城外民众粮食收储在城内,避免敌军抢掠;四是排兵布阵,了然于心。刘七军依仗人多势众,多以嘘声恐吓陷城,魏彦昭精选轻骑数十,每日在城下往来疾驶,疑惑敌军。安排甫毕,敌军果至,安营扎寨于城西北郊。魏彦昭将队伍分为数队,自晨至晚,频繁出击攻敌。敌军屡屡攻城不下,无计可施,加之武定府援军赶到,内外受敌,遂仓惶收兵遁去。城池及民众的生命财产得以保全,利津城“屹然为渤海之一全城者”。

下往来疾驶,疑惑敌军。安排甫毕,敌军果至,安营扎寨于城西北郊。魏彦昭将队伍分为数队,自晨至晚,频繁出击攻敌。敌军屡屡攻城不下,无计可施,加之武定府援军赶到,内外受敌,遂仓惶收兵遁去。城池及民众的生命财产得以保全,利津城“屹然为渤海之一全城者”。

借喻凤凰吉祥之意趋利避害,寄托人们的美好愿望,最早见诸500年前。有明一代,利津县兴起了修建牌坊的风气,尤其弘治、正德年间最为集中,利津城内四街共竖有27座牌坊,其中东街5座,西街9座,南街5座,北街8座,另有贞节牌坊4座,多为外地为官的乡贤和缙绅所建。相关内容无非功德恩泽、功名登第、流芳焕彩、褒扬双节等。出东门半里许即是东津渡,大清河像一条玉带,从县城东南折向东北,蜿蜒通向数十里之遥的渤海。建在东街最引人注目的一座牌坊是“栖凤坊”,弘治十年举人许琛所建。牌坊昂首挺立在东街街头,与东津渡口高高悬起的风帆默默相对,等待着凤凰来仪。还有一座建在北街之首、由弘治元年举人田禛立的“孤凤鸣阳”牌坊。弹丸小城耸然矗立着两座与凤凰有关的牌坊,可见明朝时期凤凰城在邑人心目中的地位。在这里,我们不禁生出一个疑问:四街之内,先贤为何独选东街、北街建与凤凰有关的牌坊而其他地方阙如呢?只要相看县城布局便不难寻找到答案。利津县城有四座恢宏大气的城楼,东西南北分别命名为观澜门、朝京门、迎薰门和镇海门。“观澜镇海想遗风”,东门外的东津渡是漕运、盐运要冲,县城赖以繁华所在。而北门外三十余公里沿海滩涂,即是名噪一时的丰国、永阜盐场,大清河口的铁门关更是名闻遐迩,是强县的根基。大河波澜不惊,大海风平浪静岂不快哉!

而借助修城之役,将县城打造成凤凰城的,是清乾隆年间知县陕西渭南人程士范。乾隆三十三年,知县程士范向朝廷打报告,力陈土城经风蚀雨剥呈颓废之状,争取来司库银八万六千二百余两,易土为砖,历时三年,将城墙城门角楼炮台修了一个遍,为防止河水汕刷,还在城东南修长四十丈的护城石驳岸。新城“广袤六里三分,计一千一百二十四丈,高两丈二,厚一丈九尺”。利津古城北靠高家村,南接官庄村,西邻侯王村,东依滔滔黄河;城内,以大隅首为中心, 东西南北正向辐射四条大街,分别命名为进贤街、太平街、慕义街、永安街;环城青砖高墙峻挺,城墙上建有四门,其东、南、北三门各有一条官道向外延伸,而西门的官道却是一分为三远去, 恰似凤凰尾部的三只长翎。头向东,尾朝西,翅分南北,凤凰城轮廓初定,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涅槃甦生】

利津是一方宜人的热土,河父海母,养育斯民;利津历史上饱受辛酸和蹂躏,河患、海潮、匪患战乱,每每使沃野成为旷土。回想27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利津古陆地已是繁华之乡,虽弹丸之地,但有桑枣之饶,渔盐之利,舟车之便。尤其济水河畔、渤海之滨的渠展之盐,“ 烟火三百里, 灶煎满天星”,真是“府海饶渔盐,美利谁与比?”可是, 2000年之后明朝前期的利津,在时人眼里却是别样的景象。“ 东津古渤海, 独枕海东隅。路僻人稀到,天寒物未苏。”“东津地僻往来稀,累岁逃亡未得归。若是贾生经此处,定应痛哭泪沾衣。”利津城里也是“陋巷寡人事,往来无车马”。隆庆二年江苏人张梓到利津任训导,甫下车,立足未稳,即书示诸友,悲叹道:“我生何坎坷,来此寂寞乡。人烟一望断,言迈荆榛场。”读来令人心寒。利津,我们引以为骄傲的利津,历史悠久、物产丰饶、名士辈出的利津,怎么了?

揭开历史的盖头,不难发现,800多年来,河患、海潮、战乱匪患像三股幽灵一样尾随我们的祖先一路走来,先人曾经进行了无畏的抗争,也有许多宿命和无奈。让我们逐条梳理一下。先看河患,以大清河及后来的黄河,为害最久。旧志中有记载的为明朝嘉靖以后,更早的不得而知。大清河数度泛滥成灾,毁坏城郭,冲垮民居,淹没庄稼,古人谓“岁 祲”,实为连年遭遇不祥之气也。清顺治七年,黄河水决溢至大清河,淹没田舍,为害达6年之久。道光二十年(1840 年)秋,大清河水暴涨,利津城东南角护城石坝冲塌十多丈。

咸丰五年,黄河夺清之后,在利津更是肆虐横行,三年两决口, 使利津城东南角塌入河中。光绪十一年(1885年),三不赶黄河大堤决口,河水围困利津城。光绪十二年,铁门关被黄水淹没,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全县所有盐池淹没无存。

利津县城当河之要冲,奇险无比。自古迁城之议不绝于耳。尤其到清末,山东巡抚丁宝祯、朝廷重臣夏同善都有奏章,建议另选吉地,圈建新城,避开这是非之地。但是,当局均没有采纳。好像冥冥之中,利津城被赋予束河定海的神圣使命,并最终屹立在海滨河畔, 愈加焕发出勃勃生机。

海潮为灾,数不胜数,轻者淹没盐滩、漂没民居,卤坏民田,重者死伤多人。乾隆三十三年8月29日,海水泛溢,溺死者百余。道光二十五年3月29日,海啸,全县碱废农田两万余亩。光绪年间海潮,一次淹毙千余人,兵科给事中、乡贤王会英愤而上书,弹劾山东巡抚福润纵吏害民是由其始。

历经兵乱匪患更是触目惊心。辽金元时期,利津为南北战争的通道,屡遭战争之魔反复蹂躏,村庄毁坏,人民逃亡。明代历经燕王扫北、铁门关争夺战,利津境内竟是十室九空,惨烈程度可见一斑。崇祯十五年利津县城陷,死者三千余人,知县乐徽声不幸遇难。咸丰十一年至同治七年(1861-1868年)捻军频繁在县境内活动,士民官绅恐慌,县城屡屡戒严。清朝后期和民国时期,利津洼成了土匪啸聚的乐园,股匪为害多年,士民苦不堪言。民国时期利津曾经流传着一个民谣:“利津三大害,土匪、蚂蚱、岳光鼐(民国九年任利津警备队队长)。”

在频仍的天灾人祸面前,先人们只能借助一个美好的愿望,希望吉祥之鸟能够让利津像凤凰涅槃一样浴火重生。

【寓意祥瑞】

昔日利津城头枕天河水,脚踏进京路,两翼有高官,尾后有王侯,占尽了“风水”。凤凰城这一美名流传至今。关于凤凰城的来历,民间传说有多种版本,最著名的应是古城轮廓形似之说;版本之二,据传,东瀛仙岛,有神鸟凤凰,翔于海天,行数日,欲息于岸, 前脚落于地,后脚落于海,落海之处遂成沃土,是为利津地,故利津县城有凤凰城之说;版本之三,据说有人在现在的北岭看到过凤凰翔集,所以把这块土丘之岭称为凤凰岭,又因为凤凰飞往利津城方向, 最终落脚利津城,所以人们就将利津城叫做凤凰城了。有些传说牵强附会,但表达人们美好愿望的初衷是一致的。旧时知县县丞,无不进士举人出身,饱读诗书,《周易》、《尚书》、《论语》、《诗经》倒背如流。远古时期黄帝时代凤凰来仪的故事一定引起县宰乡贤的注意。“凤凰来仪”自古被视为大祥瑞。黄帝时候,有“凤凰巢于阿阁”,称极治之世!想当年黄帝一统中原,把天下治理得昌盛太平、风调雨顺,使得他在人民中的威信越来越高。传说有一次,大雾三天三夜不散,一时间天昏地暗。黄帝向大臣请教吉凶,大臣天老答道: “国家安定,君主好文,则凤凰来居,国家动乱,君主好武,则凤凰离去。今天有凤凰在东郊飞翔而乐,必有天授。”果然,一张《龙图》从黄河中浮出来,一本《龟书》从洛水中浮出来,这就是著名的“河图洛书”。按照图书上的教诲去治理国家,黄帝时代始变得欣欣向荣、生机勃勃。

自从获得天赐的“河图洛书”后,黄帝日夜盼望吉祥之鸟凤凰来临。他询问大臣凤凰长得什么样子?还是天老回答:“凤凰的形象, 前有鸿毛后有鳞,蛇的颈项鱼的尾,龙的花纹龟的身,燕子下巴鸡的嘴。她戴德负仁,抱忠扶义,小鸣如金声,大鸣如鼓声;伸长脖子奋翼而飞,五彩之色更加绚丽。她一动而生八风,吹气而成时雨;她去的地方必有文治,来的地方即成大功。凤凰能通天福、应地灵、和五音、扬九德。”并说天下有道凤凰来仪有五境界,最低境界是凤凰飞过,最高境界为凤凰来居。黄帝听后感慨地说:讲的真好啊!我怎敢奢想有此福分。于是,黄帝便穿黄衣,戴黄冠,在宫廷内举行清心洁身的斋戒。凤凰闻讯,成群结队,蔽日而至,集合到梧桐树上,不再离去。黄帝以优异的政绩和诚挚的愿望,引来了凤凰聚居,后世诸君谁不心仪?一国一邑同理也。

《论语·子罕》中记述了孔子这样一句话:“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凤鸟,指的是凤凰,古时被视为吉祥鸟,凤凰不来,比喻天下不太平,政治不清明,无希望;河,指黄河。古代相传每当圣明之世时,黄河便出现河图,因此黄河不出河图时则不是圣明之世。这也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有这两个典故足够了。利津县滨海斥卤盐碱,寸草不生,黄河龙尾摆动,几年一改道,洪水泛滥,海潮侵袭, 冲毁城池,村里庄稼屡次被淹没。加之社会动荡,匪患横行,战乱频仍,可以说是民不聊生。当年缙绅贤达修“栖凤坊”和“孤凤鸣阳”牌坊,修凤凰城、建驻鹤亭,在文昌阁周围栽种梧桐树,就是期盼吉祥的凤凰鸟能够降临多灾多难的利津,趋利避害,黄河能够安澜,祈求社会平安和谐,人民能够安居乐业。

【凤凰来集】

天下有道,得凤象之一则凤凰飞过;得凤象之二,则凤凰会翱翔;得凤象之三,则凤凰会来集合;得凤凰之四,则凤凰春天、秋天都下来;得凤象之五,则凤凰一直居住在此。

遥想当年,河患、潮患,蝗灾,匪患“三害”横行,官府无计可施,百姓畏之如虎,区区七里十八步弹丸小城尚难巩固,何谈发展与民生?寄托凤凰吉祥寓意,期冀明君盛世,只是善良的人们一个美好愿望罢了。

凤凰城浴火新生,利津县发生质的嬗变,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的。昔日利津城,一条大街贯西东,一个喇叭全城听。土街陋巷茅屋矮,夜来闭户无人声。今日利津城建成区面积增加到20平方公里,是老城的6.5倍,县城常驻人口由原来的不足2万增加到6.5万人。昔日西关护城河成了新旧城的分界线,宽阔笔直的大街纵横交错,街道两旁高楼林立,绿树成荫。凤凰城内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居民小区功能完善, 商 业 文 化 设 施 齐全。城市乡村公交车往来穿梭,出行无忧。东津古渡, 代之大桥凌空,天堑变通途。

历经800多年的风风雨雨,命运多舛的利津契合着中华民族艰辛而又不屈的脚步,一路走来,终于迎来了和谐盛世。人们心仪已久、热切期盼多少年的火凤凰不期而至。走进利津城,感受最深的就是利津人那挥之不去的凤凰情节,它被渲染得淋漓尽致。沿205国道进入利津,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矗立在绿地花坛之上的“凤鸣朝阳”大型雕塑,背景是利津县第一个大型居民小区“凤凰居民小区”。现代化的建筑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壮观美丽。顺着宽阔的大桥路东行,飞架黄河天堑的黄河利津大桥桥头,“梧桐树”上栖息着一只美丽的凤凰鸟,回眸顾盼着日新月异的利津新城与旧城,仿佛在静静地思索着利津的过去和未来。从城北主干道一路走来,折入城区景观带,路两旁茂密的梧桐树遮天蔽日, 如诗如画的东津生态园和烟波浩渺的翠园湖,与凤栖林生态公园遥相呼应,意气相连。位于县城中心的市民休闲广场被毫无争议的冠名为“凤凰广场”,火凤凰标志成为利津最美的风景。凤临宝地,古城现异彩,虹桥卧波,曲水流觞,奇木呈异香。凤凰台高筑,引来龙凤交集,神采飞扬。华灯初放,流光溢彩,音乐喷泉应声喷薄,消夏晚会伴清凉,全民健身热四季,引来游人如织,如痴如醉。小城人的欢歌笑语与轻盈的舞步和凤凰韵动的身姿配合得是那么的合拍,那么的默契。县城之内有关凤凰的大小雕塑多不胜数, 红的黄的栖的舞的展翅欲飞的,各色各样的凤凰成为利津人看不够叫不俗的风景。

如今, 火红的凤凰雕塑已经成为利津城的标志,从官方到民间做足了凤凰城品牌的功夫。凤凰台上“群凤”栖居,乐而忘返,凤凰广场成了利津人最体面的客厅。人们住有凤凰小区,游有凤凰旅行社,听有凤凰之声(广播电台)……工业经济借势凤凰品牌正在腾飞,“凤凰城”成为利津县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山东省名牌产品。

诗曰:“东津高筑凤凰台,古渡风光今始开。虹桥化龙腾空去, 宝地引凤双栖来。新城画笔神描绘,长堤妙景巧手裁。数尽青史留迹处,英杰自是出尘埃。”


上一篇:利津社会事业

下一篇:红色记忆

热点推荐
  • 张宝通:挖掘历史文化 发展市场经济 助力乡村振兴

    【项目推荐】张宝通:挖掘历史文化 发展市场经济 助力乡村振兴

    鄠邑要努力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培育非遗企业,发展非遗产业,发挥鄠邑历史文化特色,创新鄠邑乡村振兴道路,依托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搭上“一带一路”顺车,叫响鄠邑非遗产业品牌,使鄠邑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2023-03-27 11:03:42

  • 【产业园区】利津经开区开拓产业园区发展新路径

    依托开发区国资平台公司——津卓城投集团,积极开展对外招商合作,广泛撬动社会资本参与产业平台园区建设运营,加速了资源的有效整合,有效破解了开发区自身资金、管理、招商引资等方面的瓶颈问题。

    2021-03-10 20:03:50

  • 【党建要闻】加强考古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基于历史和现实、着眼全局和长远,充分肯定我国考古工作取得的成就,深入剖析考古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重要价值和重大意义,系统部署今后一段时期重点任务和前进方向,在新中国文物事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2020-12-02 19: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