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楠:从盐商到儒医:道光盐法改革前后的河下汪氏

2020-08-08 16:34   作者:李德楠 19475
清道光十一年两江总督陶澎实施盐法改革后,大批纲商破产,河下盐商汪氏也深受影响。不过由于汪氏是盐商兼医家,因此在盐业经营衰微的背景下,医业在家族生存发展中的作用凸显。如果说纲盐改票前的汪氏医业是一种家族事业的传承,那么纲盐改票后的医业则更多是作为一种生计手段而不断发展,反映了变革时代徽商的生计适应,表明了徽商重视专业技能教育以及具有谨守先业的精神品质。

摘 要:清道光十一年两江总督陶澎实施盐法改革后,大批纲商破产,河下盐商汪氏也深受影响。不过由于汪氏是盐商兼医家,因此在盐业经营衰微的背景下,医业在家族生存发展中的作用凸显。如果说纲盐改票前的汪氏医业是一种家族事业的传承,那么纲盐改票后的医业则更多是作为一种生计手段而不断发展,反映了变革时代徽商的生计适应,表明了徽商重视专业技能教育以及具有谨守先业的精神品质。

关键词:徽商;盐商;山阳医派;河下汪氏

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两江总督陶澎实施的两淮盐务改革,虽然起到了解决盐务弊端,杜绝私盐贩运,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作用,但票盐法施行后,淮北盐商利益遭受重创,大批纲商破产,一些因盐业而兴起的城镇也因之衰落。但商盐商毕竟不同于普通穷苦百姓,盐商作为垄断食盐运销特权的商人群体,有文化知识、有从商经验、有一定经济基础,那么票盐改革后,两淮盐商实现了怎样的生计转型?反映了变革时代怎样的精神特质?

淮安府山阳县河下镇位于府城西北角,地处淮河、运河交汇处,东面为运河入淮口末口。明初陈瑄开挖清江浦河,运河由淮安城东北改到城西北河下镇,河下逐渐成为造船物资的集散地及盐商的聚集地。明清河下的盐商以徽商居多,徽商以盐业、典当业、茶业、贩木业为四大支柱产业。鉴于此,本文以淮安河下盐商同时也属于山阳医派的汪氏家族为例,利用淮安图书馆现藏的《汪氏族谱》《山阳汪氏支谱》等文献资料,分析盐法改革时代背景下,医学职业在一个家族中由辅业到主业的演变与发展过程,从而有助于从一个侧面窥探徽商的精神品质。从而可以从一个侧面揭示徽商的精神品质以及“医业”在儒商眼中的地位。

一、盐商辅业:纲盐改票前的汪氏医业

徽商与两淮盐业关系密切,是两淮盐商的主体。淮安府山阳县河下镇,便是一座因盐业而兴衰的小城镇。河下镇位于淮安府城西北角,地处淮河、运河交汇处,东面为运河入淮口末口。河下城镇兴起可上溯至北宋故沙河的开凿,当时称满浦镇。南宋黄河夺淮以后,河下遂成为黄河南岸城镇,故得名“河下”。为避黄河水患对漕运的影响,明初陈瑄开挖清江浦河,运河由淮安城东北改到城西北河下镇,从此不再由末口盘坝入黄河,河下逐渐成为造船物资的集散地及盐商聚集地。

河下兴衰的重要因素是盐业,明弘治年间实施开中法以后,淮北盐运分司署设在河下镇,这里成为淮盐转运行销的枢纽,故有“产盐地在海州,掣盐场在山阳”的说法。尤其是万历十七年黄河改道草湾河入海后,河下镇从此远离黄河,优越的环境吸引大批商人前来,“盐策富商挟资而来,家于河下,河下乃称极盛”,造就了此后300多年间河下镇的繁华。明人邱浚盛赞河下镇“十里朱旗两岸舟,夜深歌舞几曾休。扬州千载繁华景,移在西湖嘴上头”。河下最盛时有街22条,巷91条,坊13处。大量会馆公所、园池水榭、钱庄店铺创建于此,盐商在河下一带修建的园林名胜鳞次栉比,绵延十数里,有148座之多。钱铺约有三四十家,大者三万五万,本小者亦三五千不等。《淮安河下志》生动地描述了河下的繁华场景:

方盐策盛时,诸商声华煊赫,几如金、张、崇、恺,下至舆台厮养,莫不璧衣锦绮,食厌珍错;阛阓之间,肩摩毂击,袂帏汗雨,园亭花石之胜,斗巧炫奇,比于洛下。每当元旦、元夕,社节、花朝、端午、中元、中秋、蜡腊,街衢巷陌之间,以及东湖之滨,锦绣幕天,笙歌聒耳,游赏几无虚日。而其间风雅之士倡文社,执牛耳,招集四方知名之士,联吟谈艺,坛坫之盛,甲于大江南北。

淮安河下的盐商中以徽商和晋商为主,在河下定居的徽商有黄、程、汪、曹、叶、胡、潘、俞等姓,其中徽商中的黄姓较早定居河下,程姓曾长期担任盐务总商。徽商不仅家资巨富,而且博学多才,重视文化教育,喜欢藏书著书,结交文人雅士,盐商子弟程晋芳便是其中的代表,袁枚赞扬他“平生绝学都探遍,第一诗功海样深”。明清两朝,河下一镇走出了67名进士、123名举人,与徽商对子女教育的重视有极大关系。据地方志记载,河下程氏一门就出了6名进士、12名举人、11名贡生。科举成名者有官至吏部主事的程晋芳,有担任翰林院编修的汪廷珍。有担任翰林院庶吉士的程沆。徽商还热心地方慈善事业,为淮安地方建设做出了贡献,例如来自徽州府歙县的盐商程姓,程量出资创建育婴堂和紫霄宫后楼,程钟建造收养孤贫的普济堂,程昌鸣重建魁星楼,程梦鼐重建河下淮渎庙,程氏还捐银800两铺设河下石板街。

盐商们注重养生,喜欢看病就医,因此河下镇不仅是盐商聚居区,同时也是名医云集之地,是“山阳医派”发源地。山阳医派是清代江苏地区的重要中医流派,后有名医230多人,医学著作有80多部,与苏州吴门医派、常州孟河医派齐名,故历史上有“南孟河、北山阳”之说。山阳医派以吴鞠通为宗师,吴鞠通出生于河下镇,是中医温病学集大成者,著有医书《温病条辨》。

来自徽州府休宁县竹林村迁至淮安河下的汪氏家族,是两淮盐商家族之一,而且河下汪氏是盐商兼医家,家族中出了山阳医派的代表人物。清乾隆年间,汪文益自徽州休宁县竹林村迁淮安府山阳县河下镇,自迁淮安河下一世祖汪文益至今延续200多年。据《汪氏族谱》《山阳汪氏支谱》等记载,汪文益为休宁拔贡,喜欢书法绘画,搜罗古今医籍,精通医学,汪文益的医学知识受教于其叔父汪韧庵。汪文益经营盐业的同时,常亲自配制丸膏丹散,还为贫苦治病施药,分文不取,可见此时的行医不以赚钱为目的,更多的是慈善的性质。王文益的医术为次子汪怀斌所继承,长子汪怀智忙于经营盐务,38岁时去世,留有—子富宁。

迁淮三世汪富宁生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五月初十日,也是太学生,出生时其父去世,14岁时跟随叔父汪怀斌学习祖传医业。不过富宁因忙于盐务,平时极少从事医务。

二、悬壶为生:纲盐改票后的汪氏医业

汪富宁生子德元、魁元,汪德元生于嘉庆五年(1800年)十月二十四日,汪魁元生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五月二十日,为河下汪氏第五代。德元、魁元生活的年代,恰逢道光初年两江总督陶澍实施纲盐改票的盐务改革,盐商的专卖垄断地位被打破,河下镇由盛转衰,“河下自盐务改道,贫民失业,生无以养,死无以葬”,淮北盐集散中心由河下迁移至西坝。就盐商汪氏而言,盐业一蹶不振,大批盐商失业,商人面临生计选择。

兄弟二人均承家传医学,只不过长子德元改以“教读”为生,只有次子魁元因家境贫困、子女众多而改以行医为生,在河下二帝阁前开设诊所,匾曰“道宁堂”。由于此时以行医作为谋生手段,魁元秉承家传中医外科医术,更加潜心业务,很快名传乡里,当时有人赠联赞誉其“深情如印桃潭水,妙手能生橘井春”。行医的同时,魁元也热心慈善事业,尤为关注“字纸”“放生”二事,与举人黄曰堪等人在闻思寺内创建“惜字炉”和“瘗骨惜字会”,还在园明寺内修造放生池,还编纂了《汪氏迁淮宗谱》一部。汪魁元八十二岁时去世,其子汪哲继承父业,以医学行世,深得家传外科之术,先在淮安三仙楼施诊局行医3年,后又被清江西坝盐务公立同善堂施诊局聘为外科医师,行医30余年,著有《医案印存》等。

汪哲生子筱川、九韶。汪筱川(1870-1947),名九成,字仪庭,生于清同治九年,卒于民国三十六年。他秉承家学,先为太学生,然后弃儒就医,16岁时协助父亲坐诊,父亲去世后,又接替父亲为施诊局外科医士。清末淮北盐务局撤销后,西坝施诊局盐务公立同善堂官药局也停业,筱川回到河下老家挂牌应诊,慕名前来就医者络绎不绝,号称“医传七世,望重六州”。筱川创办了山阳中医学校、砀山县医院和中国红十字会河下时疫医院,创编了《康健新声》月刊,著有《汪氏外科秘方》《三世临证奇异录》等,先后担任山阳中医研究会、淮安县中医公会会长、名誉会长。筱川儿子士彪以及孙子树堂、嗣堂、荫堂等均从事医疗事业,后世子孙业医者大有人在。

三、结语:徽商特质与变革时代的生计适应

家族事业与时代是相联系的。河下汪氏是盐商兼医家,从医非盐商主业,更多的是家族技能的延续,故前三代都是单线传承。道光间“纲盐改票”的盐法改革后,盐业经营衰微,大批纲商破产,原籍徽州休宁的河下盐商汪氏也深受影响。在盐业经营衰微的背景下,医业在家族生存发展中的作用凸显,汪氏开始投入更多的精力钻研医术,以至于至七世汪筱川时,汪氏已成为山阳医派的核心代表。如果说纲盐改票之前的汪氏医业是一种家族事业的传承,那么纲盐改票后的医业则更多是作为一种生计手段而不断发展。

上述情况反映了变革时代徽商的生计适应,表明了徽商重视专业技能教育以及具有谨守先业的精神品质。徽商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徽州号称“东南邹鲁”,历来重视文化教育,这种传统也随着徽商的迁徙而带到全国各地,各地有关徽商捐资兴学、捐建书院、刻印书籍以及盐商子弟获取功名的记载比比皆是。一方面,个人文化艺术修养的提高便于结交官员等上层人士,可为经商提供方便。另一方面,业儒是徽商子弟的重要出路,可以获取功名,光宗耀祖,进身仕途,提高自身社会地位。在没有生活之忧的情况下一代代传承祖上技艺,虽然医业像一根细线,但是连绵不断。在盐法变革的大时代,河下汪氏盐商很自然地实现了职业的转型,这得益于在没有生活之忧的情况下一代代传承祖上技艺,王氏家族的医业传承虽然像一根细线,但连绵不断,表明了徽对祖上的尊重和重视祖业继承,相信技不压身。商人、医生职业差别巨大,“贾而好儒”的徽商亦商亦医的双重身份,反映了徽商的义利观或慈善观,在他们眼里,儒商、儒医都是追求的目标,治病救人是徽商慈善行为的延伸,可以集儒商、儒医于一身。

“智库观中国”服务国家战略 贡献智慧力量
“智库观中国”服务国家战略 贡献智慧力量

“智库观中国创新发展工程”致力于新型智库成果“一体多元”的转化与应用,以“智库共同体”的优势禀赋与学术成果,助力产业升维科学发展,传播中国智慧声音。

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座谈会暨《中国列车》艺术创作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举办
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座谈会暨《中国列车》艺术创作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举办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暨《中国列车》艺术创作研讨会近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成功举办。

王茹芹:商贸发展是推动国家变革走向富强最为鲜活的力量
王茹芹:商贸发展是推动国家变革走向富强最为鲜活的力量

写好中国道路上的商贸富国、商联天下文明史,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中国商贸优秀文化,承担好国家一级学会的时代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