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铁山: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2020-05-27 14:16   作者:王铁山 9370
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国际运输和人员管制、贸易禁运、汇率波动,对我国外贸稳定增长必然形成冲击,外贸企业的生存受到严峻挑战。

王铁山(作者系西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自贸院兼职研究员、西咸新区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2020年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随后,133个国家或地区相继采取入境管制措施,提升入境检验检疫标准。有关研究机构和专家研判该疫情将在一定时期内对我国经济产生影响,尤其是给对外贸易造成不利影响,不少外贸企业对此感到忧虑。本文针对新冠肺炎疫情下外贸企业遇到的问题,在分析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典型案例的基础上,制定应对措施,并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外贸的典型案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突然发生并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事实上,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不罕见。自2005年WHO设立PHEIC机制以来,除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外,已宣布过5次该类事件,包括甲流病毒、埃博拉病毒、寨卡病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不仅仅缘于重大传染病,还可能是由食物中毒、重大污染等引起,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命,引起世界各国及世界卫生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关注,引发有关规则、标准、要求等的制定、更改和发布,给有关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贸易造成重大损失。有关的典型案例如下:

(一)疯牛病对英国外贸的影响

1985年4月疯牛病首先在英国发生,1996年出现首例人类感染疯牛病病例,随后蔓延至整个欧洲,2000年底得到基本控制,2008年英国牛肉的出口禁令被取消,前后持续20余年时间。在此期间,共有17.9万头牛染病死亡,440万头牛被宰杀,80人受感染死亡。面对突发危机,法国率先宣布暂时中止从英国进口牛肉及相关产品,随后得到欧盟国家响应,许多国家纷纷限制进口英国牛肉及相关产品。英国学校午餐停止供应牛肉,670家麦当劳店拒绝使用英国牛肉,英国牛肉价格和销量急剧下降;整个欧洲“谈牛色变”,在短短几个月内,欧盟多个国家的牛肉销售量下降70%。作为牛肉出口大国的英国遭受的经济损失达50亿英镑,牛肉及相关产业、牛奶及乳制品业受到巨大冲击。

(二)非典疫情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2003年非典疫情对我国外贸产生严重影响,外贸订单减少200亿美元。在第93届春季广交会上,纺织服装出口成交额为8.05亿美元,占总成交额的24.3%,较上年秋交会15.25亿美元下降了近一半。同时,先后有27个国家对我国外贸出口采取特别管制措施。有关国家提高了对中国产品尤其是农产品和食品的卫生检疫标准,有些进口商减少甚至停止对中国某些产品的购买。如,西班牙发布了卫生通则,要求从中国进口的容易感染病菌的旧布、旧纺织材料等的商品经营者,如果未向西班牙对外卫生服务部门提交中国卫生主管部门出具的消毒和杀虫官方证明,海关不允许提货入境,并对货物进行销毁。此外,我国接受外资也受到冲击,外商投资减少或延缓,外商投资项目推迟。2003年5月,我国合同外资金额为76.95亿美元,比前四个月增速下降了32%。

(三)核泄漏事件对日本外贸的影响

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发生后对周边海域、土壤及生物产生严重的放射性污染和破坏,许多国家加强了对日本进口产品的管制。一方面,对来自日本食品的核辐射检测提高了检验等级。如,韩国、新加坡和菲律宾等国加强了对日本进口农产品、林产品、水果、鱼类、奶制品等食品的放射剂量检测。另一方面,对日本食品施行限制进口措施。如,美国、韩国等国禁止从日本受核辐射影响的地区进口牛奶、乳制品及新鲜果蔬,非辐射地区的食品也要先通过辐射检测。这种管制影响了日本的外贸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突出表现为对农业、水产业、旅游业等产业造成严重打击。据日本观光厅预测,2011年访日游客比上年下降56%。

(四)其他典型案例的影响

1994年印度爆发鼠疫,孟加拉等邻国关闭了与印度的陆路交通,多个国家中断了与印度的海空交通,新加坡等国对印度出发的轮船、货物采取更严格的检验检疫措施,海湾六国对从印度进口的商品进行管制,这些措施使印度出口贸易损失巨大。2009年,墨西哥、美国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多国对此采取了限制旅行、中断交通、严格检疫、禁止猪制品入境等措施,致使墨西哥、美国疫情发生地区的经济、贸易遭受严重打击。2014年西非爆发埃博拉病毒疫情,严重影响了西非的国际贸易和外商投资,航空运输、旅游等行业因此倍受打击。

二、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国际运输和人员管制、贸易禁运、汇率波动,对我国外贸稳定增长必然形成冲击,外贸企业的生存受到严峻挑战。

(一)给企业基本生存带来挑战

疫情发生后,全国各地限制跨区交通、人员流动和聚集,城乡居民隔离在家,企业经营和社会活动受到影响。一方面,为加强防疫,企业门店临时停业。企业客户、业务和收入来源降低,但房租、员工工资等刚性支出却未减少。另一方面,我国大多数企业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达40.6万家,为第一大外贸主体。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虽然提供了最多的就业岗位,但其本身资金薄弱、筹资能力和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较差。在我国经济下行、企业经营效益下滑、就业压力增大的背景下,疫情加剧了中小外贸企业的负担,给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挑战。

(二)加大外贸压力

疫情促使一些国家对我国采取出入境管制措施,管制增加了贸易壁垒,使外贸增长受到挑战。

1.货物贸易受阻。

一方面,一些国家采取多种措施限制进口我国商品。一是对我国人员、货物、集装箱、交通工具和邮包采取更加严格的检验检疫措施,甚至人员被强制隔离。二是暂停进口我国商品。这使企业成本增加,降低了出口效率和市场竞争力,订单交付延迟甚至终止。另一方面,因出口难度增加,我国外贸企业承接新订单的能力和意愿也被削弱。

2.服务贸易大幅下降。

疫情引发国内外交通、人员流动的管制,不论是运输、旅游、建筑、个人文化和娱乐等传统服务部门,还是通讯、保险、金融、电脑和信息、其他商业等新兴的知识密集型服务部门,受其影响国外普遍减少甚至暂停了与我国的服务贸易活动,导致贸易量下降。如,中国作为近年世界上最大的出境旅游市场,游客受疫情影响而锐减,旅游业受到较大冲击,日本旅游业协会预计至少有40万名中国游客无法按计划出行;新加坡旅游局预计2020年游客人数和消费下降25%~30%;泰国相关部门预计2020年1月底至6月间中国游客贡献的旅游收入减少3000亿泰铢(约97亿美元)。

(三)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突发危机既可能淘汰实力弱的企业,也可能推动有实力企业生存下来、抢占市场,还可能为新兴企业提供逆流而上的发展机遇。如,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网民数量和互联网普及率大幅提高,推动了新兴的资讯网站、即时通讯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居民隔离在家,学习、工作、生活、采购等日常活动主要依靠移动互联网和各类电商平台,这为相关产业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而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应用,不断提升电商平台和物流的效率,助推跨境电商升级换代;同时,也严重挤压了传统贸易企业的生存空间。外贸企业应审时度势,提升自身管理和抗风险能力,向数字经济、数字贸易转型升级。

三、新冠肺炎疫情下促进外贸企业复工复产的应对措施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应迅速反应、共同努力,帮助外贸企业复工复产、平稳度过难关。

(一)企业积极应对减少损失

1.排查在手订单,关注履约风险。

外贸企业应全面梳理和评估在手订单,对于可能延迟交付的订单,及时与买家沟通,说明相关情况,争取通过书面形式(邮件、补充协议、重签合同等)与买家延长交货期。在与买家沟通受阻、人员紧缺的时期,要综合考量,尽快梳理客户类别,尽量做到关怀核心客户,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2.履行告知义务,开具相关证明。

对于受疫情影响确定无法履约的订单,外贸企业要尽快告知买家,尽力安抚买家情绪,与其协商达成共识,以减轻可能带来的损失。必要时应与中国贸促会等有关部门联系,在其协助下,取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不可抗力的事实性证明,尽快送达对方,并做好记录和证明材料的留存,证明事件发生对合同履行的实际影响,通过法律途径减轻违约责任,降低后期被买家反索赔的风险和损失。

3.提前安排运输,关注物流风险。

目前,部分地区受疫情影响交通暂时受阻,应注意避免因物流原因导致的延迟出运。特别是贸易中采用L/C支付方式下,应密切关注最迟装船日期,必要时与买家协商修改最迟装船日,预留充足的装船期,避免交单时产生不符点。同时,企业应积极关注国内港口、机场等重要交货地点的运营情况,如因疫情原因导致暂时封闭,要及时变更物流与仓储。

4.梳理上游客户,关注供应链风险。

出口企业积极与国内供应商保持密切联系,评估供应商受疫情影响程度,确认复工时间、发货安排等最新情况。对于上游供应较为紧张的情况,必要时制定国内供应商的备选方案或适当增加库存,确保原材料供应安全。

5.敦促买方履约,关注收汇风险。

如遇海外买家询问,建议出口企业积极与买家沟通,如实告知疫情现状及最新进展,打消买家疑虑。如遇海外买家因疫情原因提出拒收货物或拖欠货款的情况,出口企业应向买家明确指出此次WHO公布的临时建议并不包含可能限制出口的贸易措施,据理力争并妥善保存相关证据。

(二)政府部门出台政策帮扶企业

1.减免缓缴税费,减轻企业压力。

加大税收支持力度,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进口税收优惠政策,对疫情防控物资优先办理免税手续,支持扩大高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重要原材料等进口,延长企业税款缴纳期限。对暂时经营困难无力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企业,适当延长征收期限,免收滞纳金;对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参保企业,可返还部分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对暂时困难的参保企业,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工伤保险费率,实施期限延长。降低或减免经营用房租金,政府征用企业营业场所和服务并提供补偿。

2.加强运行监测,查找风险隐患。

加强疫情期间对外贸运行情况的监测分析,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有效应对,保障外贸平稳发展。加大对疫情期间企业海外买家资信服务力度,为企业提供风险预警信息、国别风险信息、限额买家资信调查、海外投资咨询等服务,及时发布疫情期间风险预警,指导企业制定风险防范方案。设立海外疫情应对快速反应机制,为境外中资企业做好协调服务。

3.加强国际沟通,做好贸易救济。

加强与WHO等国际机构、地区组织的沟通,尽快恢复我国贸易、人员交流正常化,为我国外贸企业的国际合作提供支持。在商务部门支持下发挥商会的力量,为企业提供服务,为因疫情引发与国外客户产生争议纠纷的企业提供涉外法律支持,对企业新签订单提供法律咨询服务,降低贸易风险。对因受疫情影响导致无法如期履行或不能履行国际贸易合同的,及时提供商事法律和贸易投资促进等公共服务,帮助企业向贸促会或进出口商会申请办理不可抗力相关的事实性证明,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4.支持企业参展,给予境外补贴。

支持企业参加各类国际展会,对重点展会提供补贴政策;积极协调国外组展机构,帮助因疫情原因无法参展的企业妥善处理已付费用等相关问题;对外贸企业在境外组展过程中,因不可抗力原因被迫放弃参展,经协调境外主办方仍不予退款的,对展位费给予补贴。

5.网上办理通关,提升便利水平。

海关推广单一窗口,网上办理行政许可、企业注册备案、原产地证书签发等业务,实行担保核批作业无纸化,降低感染风险。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引导企业对疫情期间存在的违反海关监管规定行为进行网上披露,海关在线受理。推行多元化后续监管方式,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给予企业便利。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压缩通关时间。

6.建立帮扶机制,支持企业复工。

有序推动外贸企业积极复工复产,积极对接防疫产品资源,为复工企业提供必要的卫生防护保障;协调有关部门帮助企业解决职工返岗、招工、原材料供应、物资运输、减免厂房租金等实际困难;对疫情期间企业增加的物流运输费用给予适当补贴,及时安排外贸和加工贸易等各项扶持资金和补贴。建立企业应对疫情复工复产精准帮扶机制,及时收集企业的困难和诉求,协调解决重大问题。

(三)金融机构增资减息防止资金断裂

1.缓解贷款压力。

金融机构出台政策缓解外贸企业面临的多重风险,保证疫情期间不断贷、不抽贷;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企业,可予以展期或续贷,一定范围内免除贷款利息、降低贷款利率、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放宽贷款用途及提供专项贷款,同时给予一定的贴息支持。对因疫情影响无力还款的企业,可先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及时代偿,根据适当延长追偿时限,依法依规核销代偿损失。

2.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对经营困难和有出口订单的外贸企业,金融机构给予贷款融资支持。对贷款到期企业,金融机构灵活调整相关信贷政策和服务方式,采取无还本续贷、应急转贷等措施,努力做到应续尽续、能续快续,帮助企业度过难关,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随着疫情的发展,持续调整后续政策,防止企业大规模破产。

3.加大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力度。

落实出口信用保险支持政策,及时拨付出口信用保险补助资金。放宽理赔受理要求,开设专项定损核赔绿色通道,优先处理因疫情而发生的理赔需求。加强对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出口信用保险支持,积极应对境外贸易限制措施,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鼓励企业用好自贸协定优惠政策。鼓励信保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以在线投保和自动续转方式简化业务流程,引导企业综合利用出运前风险保障、进口预付款保险等产品应对疫情影响。

4.加强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

金融机构增强线上服务的便捷性,保障对企业金融服务的顺畅。梳理重点外贸企业名单,完善中小微外贸企业出口优惠融资政策,扩大风险补偿金的规模,降低风险补偿金启动门槛,扩大政策受益面。发挥供应链平台作用,降低中小微企业资金占用成本。创新开发“工资贷”“租金贷”“应收账款质押贷”“退税贷”等专项金融产品,满足外贸企业融资需求。可将疫情防控物资、原辅料生产相关企业的专项金融产品纳入“普惠贷”补偿范围。疫情期间,金融机构可发行主体债券,为外贸企业贷款提供支持。对有发展前景但暂时有困难的企业,及时拨付技术改造、科技、双创、人才等专项资金,抓紧组织企业申报,建立资金审核绿色通道,加快资金审核进度,提高资金拨付效率。

四、促进外贸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外贸企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个系统工程。另外,近年来我国外贸发展的外部环境严峻复杂,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外贸企业生存压力巨大。因此,加强政府、社会、企业等各方面的协作,才能促进外贸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构建保障外贸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外部环境

1.完善相关政策与法治环境。

首先,疫情期间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出台的临时性帮扶措施,对支持外贸企业恢复生机、加快经济回升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疫情之后,建议将其中的一些措施固化为长期政策,为外贸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其次,为了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有必要优化支持对外贸易发展的法治环境,完善支持中小外贸企业发展的政策。再次,进一步完善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政策体系,为中小、民营外贸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增强其抗风险能力,同时也有利于稳定国际投资的信心。

2.健全公共安全与应急体制。

首先,加强国家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构建突发公共事件评估、预防、预警、处置、救援等一系列工作的应急管理规章制度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确保既能符合新时期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需求,又能符合国际标准,更好地履行国际义务。其次,构建公共卫生安全体制与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借鉴国外有关法律和制度,强化风险意识,完善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对我国现行涉及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进行修订、完善、细化和拓展;健全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指挥体系,做到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精准解决疫情第一线问题。再次,明确外贸企业监管工作重点,完善检验检疫监管手段,加强对出口产品生产的原料供给、生产过程、包装及运输各环节严格把控,保障外贸企业产品质量和公共卫生安全声誉。

3.健全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首先,健全促进全面开放和对外投资的政策和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境外投资保障体系、对外投资促进评价体系,提升对外投资促进服务的精准化、便利化和普及化,强化对外投资综合服务能力。其次,完善涉外经贸法律和规则体系,顺应扩大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全面开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再次,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对外开放高地建设,并以其为引擎推动制度创新和复制推广,不断简化审批程序,支持民营经济“走出去”,提升外贸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应对危机的抗风险能力。外贸企业和检验检疫部门要严把出口产品质量关,平时为企业积累良好声誉,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才具有不可替代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损失。

(二)提高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能力

1.企业苦修内功,提升自身管理能力。

外贸企业管理者要关注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形势,树立危机意识、数字化意识、信用意识,强化企业管理能力。首先,健全企业危机管理机制。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应用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构建企业危机管理平台,与政府有关部门及预警平台联通,关注全球突发公共事件,通过大数据技术及时预报危机,以供快速响应;根据行业、业务及利益相关方情况,分析可能出现危机的具体内容,准备危机应对预案;日常要有危机模拟演练,保持应对危机能力,检验危机应对预案的效果。其次,企业管理向数字化转变。建立远程办公系统及线上考核制度和标准,助力办公远程化、在线化和生产智能化,实现居家能办公、停工不停产、工作柔性化。再次,建立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大数据技术与信用管理紧密结合,使信用管理利用公共信用平台开展事中事后监管便利化,增强了风险监管能力;还可与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合作,依托“政务服务平台+互联网”模式,推动跨部门的企业信用信息共享,逐步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有利于企业在招投标、市场准入、资质审核等领域广泛应用信用工具;企业资金结构和流动性得到优化,具有更高效率和透明度,在缓解信用风险等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

2.利用数字经济,加速企业转型升级。

新冠肺炎疫情下,越来越多的供应商、消费者由线下转向线上,间接推动了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人工智能、5G等数字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外贸企业管理者应深刻认识到数字经济是一种管理理念和方式的革命,要想向数字经济转型,需要提升自身能力与之配套。首先,要增强企业自身能力。这要求企业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单独成立或与外界联合成立网络平台;在此平台上快速开发相应服务,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能力。其次,要促进数字经济的理念、技术在企业的应用、推广与普及,做好数字经济与外贸企业的深度融合与发展,推广企业经营的平台化和供应链数字化。利用京东、阿里等网络经营平台,推行线上服务模式,开拓线上客户资源,建立线上供应体系、消费体系。基于供应链服务平台,科学分析和预测企业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判断自身的经营状况,以便在疫情结束后能快速融入市场。再次,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政策支持作用,促进企业向云服务转型。政府制定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有利于外贸企业通过云服务便捷地获取计算、存储、软件、数据等服务,降低信息化建设成本,转变经营方式,提升管理效率。

3.把握疫情带来的机遇,拓宽国际合作领域。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受到公众关注的卫生产业、5G技术、健康与社会服务等将为外贸企业带来新的国际贸易和投资机遇。外贸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过程中要注意:争取政府指导、政策支持,强化服务保障;做好政治、环境、管理和反倾销等风险的防控;对市场做好详细全面的专门研究和充分准备;采取本土化策略,充分尊重当地法律、文化和风俗,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积极融入当地社会。首先,积极推动卫生防护用品产业的国际产能合作。外贸企业应充分掌握市场需求信息,依托国际合作渠道,帮助卫生防护用品企业在资源丰富、生产成本低、靠近目标市场的国家投资建设项目和产品加工基地,既解决当地就业和经济增长问题,也有效带动我国相关行业装备、技术、标准及零部件“走出去”,促进经济提质升级。其次,积极开拓5G技术、产品及服务市场。我国企业研发的5G通信技术具有大带宽、高速率的特点,在医疗健康、车联网、VR/AR、工业互联网等领域逐渐应用。5G技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远程医疗、教育、办公等领域崭露头角,为进一步开拓市场做好前期推广。再次,积极开拓健康与社会服务贸易。我国在新冠肺炎的科学研究、临床治疗、药物开发、流行病学调查、公共卫生管理等多个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在健康普遍受到重视的当今世界,我国在某些领域形成的健康与社会服务优势,除满足公共卫生和人道主义援助外,还有巨大的国际市场需求,是我国开展新兴服务出口、跻身服务贸易强国的基础。

(资料来源:《经济纵横》2020年第3期)

“智库观中国”服务国家战略 贡献智慧力量
“智库观中国”服务国家战略 贡献智慧力量

“智库观中国创新发展工程”致力于新型智库成果“一体多元”的转化与应用,以“智库共同体”的优势禀赋与学术成果,助力产业升维科学发展,传播中国智慧声音。

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座谈会暨《中国列车》艺术创作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举办
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座谈会暨《中国列车》艺术创作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举办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暨《中国列车》艺术创作研讨会近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成功举办。

王茹芹:商贸发展是推动国家变革走向富强最为鲜活的力量
王茹芹:商贸发展是推动国家变革走向富强最为鲜活的力量

写好中国道路上的商贸富国、商联天下文明史,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中国商贸优秀文化,承担好国家一级学会的时代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