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成就与“十五五”展望:人才科创金融持续发力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

2025-08-20 10:56:36   来源: 国声智库课题组 展望 人才科创 新兴产业 十四五 48
“十四五”成就与“十五五”展望:人才科创金融持续发力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

“十四五”期间,我国人才科创领域成果丰硕,为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筑牢根基。人才培养体系日益完善,金融支持体系逐步健全,科技创新成果显著涌现,多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同时,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金融支持体系待优化、创新创业环境需提升等问题也逐渐凸显,制约了人才科创的进一步发展。进入“十五五”时期,我国处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阶段。面对新机遇与挑战,深化金融支持体系、推动人才科创与战略新兴产业深度融合至关重要。这需要从政策层面进行系统布局,从实践层面探索创新模式,以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升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地位。本报告将深入剖析“十四五”成就与不足,展望“十五五”发展方向与策略,为未来人才科创发展提供参考与指导,助力我国在科技领域实现更大突破,赢得全球竞争主动权。

一、“十四五”期间人才科创金融协同发展的阶段性成果

(一)科创人才培养与引进: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与优化人才引进机制

1. 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

一是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和科研机构积极探索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例如,清华大学设立了“人工智能+X”交叉学科项目,培养了一批既懂人工智能技术又熟悉其他学科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北京大学也推出了“新工科”计划,加强理工科交叉学科建设,培养适应新兴产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二是实践能力培养。各地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合作项目。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做好“全国大学生实习公共服务平台”数据报送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国普通本科高校推广使用“全国大学生实习公共服务平台”。学生参与实习实践,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是国际化人才培养。通过国际交流项目和联合培养计划,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科创人才。例如,上海交通大学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联合培养项目,每年选派优秀学生赴MIT交流学习,提升了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2. 人才引进成效显著

   一是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各地通过优惠政策和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了大量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国内优秀人才投身战略新兴产业。例如,深圳市政府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给予高额购房补贴、科研启动资金等支持。二是创新创业环境优化。各地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基地,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例如,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等,吸引了大量科创企业和人才入驻。

(二)金融支持体系逐步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与协同金融机制的构建

1. 多层次资本市场助力

    一方面,科创板与创业板改革。科创板和创业板的改革为科创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截至2023年底,科创板上市公司超过500家,累计融资金额超过7000亿元;创业板上市公司超过1200家,累计融资金额超过1.5万亿元。这些资金为科创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另一方面,资本市场服务优化。证券监管部门通过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核效率,推动更多科创企业上市融资。例如,科创板的注册制改革,将审核时间从传统的6个月缩短至3个月,大大提高了企业上市融资的效率。

2. 政策性金融与商业金融协同发力

政府引导基金与产业投资基金方面,政府引导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在支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推动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快速发展。商业银行与风险投资方面,商业银行和风险投资机构通过投贷联动、银企合作等方式,为科创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如,中国银行推出“芯动中银”“药研贷”等金融产品,为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企业提供专项贷款支持。

(三)科技创新成果显著:重大原创科技成果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加速推进

1. 重大原创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一是人工智能领域。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例如,清华大学研发的“紫东太初”多模态大模型,实现了视觉、听觉和文本模态的深度融合,在多模态理解与生成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智能驾驶、智能安防等领域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二是生物医药领域。我国在生物医药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复星医药的CAR-T细胞治疗技术在癌症治疗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三是新材料领域。我国在新材料领域也取得了多项重大成果。例如,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发的高性能碳纤维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中南大学在高性能铝合金材料研发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2. 科技成果转化加速

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层面,各地通过完善技术转移机构和创新平台建设,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例如,上海技术交易所通过搭建技术交易市场,为科技成果提供交易、评估、转化等一站式服务。创新平台建设层面,各地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平台,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例如,北京怀柔科学城、上海张江科学城等,吸引了大量科研机构和企业入驻,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三、人才科创金融协同发展面临挑战与瓶颈

(一)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匹配:教育改革滞后与人才评价机制的缺陷

1. 人才培养模式滞后

一方面,理论与实践脱节。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实践能力培养,难以满足战略新兴产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学科设置不合理。部分高校的学科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不匹配。例如,一些高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过于注重传统编程技术,忽视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教学,导致毕业生难以适应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

2. 人才评价机制不完善

一方面,评价标准单一。当前的科创人才评价机制过于注重论文发表和科研成果数量,忽视人才的实际贡献和社会价值。另一方面,评价体系不完善。缺乏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难以全面、客观地评价人才的实际能力和贡献。例如,对于一些在企业中从事技术应用和创新的工程师,当前的评价体系难以准确评估他们的工作成果和贡献。

(二)金融支持体系有待优化:资金投入不足与风险投资协同机制的不足

1. 资金投入不足

基础研究投入不足方面,尤其是对基础研究和前沿领域的投入力度有待加强,资金来源相对单一。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占研发投入的比重在2023年为6.4%,2024年提升至6.91%。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占比虽在稳步提高,但与发达国家15%左右的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资金来源单一方面,金融支持体系中,政府引导基金和政策性金融工具占比较大,社会资本参与度较低。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社会资本在战略新兴产业的投入占比仅为30%左右,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2. 风险投资与资本市场协同不足

一是衔接不紧密。风险投资与资本市场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导致部分科创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面临困难。例如,部分风险投资项目在企业成长到一定阶段后,难以顺利对接资本市场,导致企业融资渠道受限。二是退出机制不完善。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不完善,影响了风险投资的积极性。据调查,全国风险投资项目中,仅有40%左右的项目能够通过上市、并购等方式顺利退出,影响了风险投资的流动性和收益。

(三)创新创业环境有待提升:政策落实不足与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的滞后

1. 政策扶持力度不足

一方面,政策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在部分地区较为突出。一些地方政府虽然制定了诸多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信息传递不畅、部门协调不力以及基层执行能力不足等原因,导致这些政策未能有效落地。另一方面,政策碎片化问题也较为严重。目前,我国的创新创业政策涉及多个部门,包括科技、财政、税务、人社等多个领域,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机制,导致政策之间缺乏系统性和协同性。

2. 高水平科研平台和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滞后

当前我国在科研与创新创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滞后,难以满足科创人才开展科研和创业活动的需要。尽管我国在科研平台建设上投入了大量资源,但与发达国家相比,高水平科研平台的数量和质量仍有差距。另一方面,创新创业基地的服务能力不足,缺乏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部分创新创业基地虽然提供了基本的办公场地和设备,但在专业服务方面存在明显短板。例如,许多基地缺乏专业的技术转移机构、金融服务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导致企业在技术转化、融资、知识产权保护等关键环节面临困难,影响了企业的创新创业活动。这些问题亟待解决,以提升我国科研与创新创业的整体水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十五五”深化人才科创金融协同发展的策略与目标

   (一)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与评价体系

1.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

一是深化学科专业与产业链的“双链融合”。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深化学科专业与产业链的“双链融合”。例如,各地高校和科研机构可以根据当地产业需求,调整学科设置和专业方向,培养更多适应战略新兴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到2030年,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项目数量将增加50%,实习基地数量将增加30%。二是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强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例如,通过联合实验室、实习基地、产学研合作项目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 完善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

一方面,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建立以创新能力、成果质量、绩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完善科技人才分配激励机制。例如,设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包括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实际应用价值、社会影响力等,全面、客观地评价人才的实际能力和贡献。另一方面,提高科技人才待遇。完善科技人才分配激励机制,提高科技人才待遇。例如,通过提高科研项目绩效奖励、设立专项人才奖励基金等方式,激励科技人才的创新积极性。根据《国家科技创新发展战略规划》,到2030年,全国科技人才的平均收入将提高30%以上。

(二)优化金融支持体系:提升金融支持力度与创新金融服务

1.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一是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更多科创企业上市融资。例如,通过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核效率,推动更多科创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根据《中国证监会关于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30年,全国科创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数量将增加50%,累计融资金额将超过2万亿元。二是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前沿领域的资金投入。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前沿领域的资金投入,提高资金来源的多样性。例如,通过设立国家基础研究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等方式,提高基础研究和前沿领域的资金投入。根据《国家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到2030年,全国基础研究投入占研发投入的比重将提高到10%以上。

2. 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

开发适合人才科创企业的金融产品方面,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更多适合人才科创企业的金融产品,如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技保险等,提高金融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例如,通过设立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补偿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根据《国家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指导意见》,到2030年,全国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规模将增加50%以上。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方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为科创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例如,通过建立金融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等方式,提升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和高效性。根据《国家金融服务发展规划》,到2030年,全国金融服务平台数量将增加30%,服务企业数量将增加50%。

(三)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强化政策协同与提升创新创业平台服务能力

1. 加强政策协同与落实

一是完善政策体系。完善政策体系,加强政策协同,确保各项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落地见效。例如,通过建立政策协调机制、加强部门间合作等方式,提升政策的系统性和协同性。根据《国家创新创业政策指导意见》,到2030年,全国政策落实率将提高到90%以上。二是加强政策宣传与解读。加强政策宣传与解读,提高政策的知晓度和透明度。例如,通过政策宣讲会、政策解读手册等方式,帮助企业和人才了解政策内容。根据《国家政策宣传与解读实施方案》,到2030年,全国政策宣传覆盖率达到95%以上。

2. 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和创新创业基地

加大对科研平台的投入:加大对科研平台的投入,提升其服务能力和水平。例如,通过设立科研平台建设专项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等方式,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平台。根据《国家科研平台建设规划》,到2030年,全国高水平科研平台数量将增加50%,服务能力将提升30%。

提升创新创业基地的服务能力:提升创新创业基地的服务能力,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持。例如,通过完善配套服务设施、设立专业服务机构等方式,提升创新创业基地的服务水平。根据《国家创新创业基地建设规划》,到2030年,全国创新创业基地的服务能力将提升50%,入驻企业数量将增加60%。

(四)推动战略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聚焦新质生产力培育与科技成果转化

1. 聚焦新质生产力培育

加大研发投入:围绕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新质生产力。例如,通过设立国家前沿技术研究基金、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等方式,提升我国在前沿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根据《国家前沿技术发展规划》,到2030年,全国前沿技术研发投入占研发投入的比重将提高到20%以上。

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通过设立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引导企业开展联合攻关等方式,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例如,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将继续加大对集成电路芯片制造、高端光刻机等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动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自主可控发展。根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规划》,到2030年,全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数量将增加50%,取得重大突破的项目数量将增加60%。

2.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技术转移机构和创新平台建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例如,通过设立技术转移专项基金、建设技术交易市场等方式,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根据《国家科技成果转化规划》,到2030年,全国技术转移机构数量将增加50%,技术交易金额将超过2万亿元。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良好的环境。例如,通过建设高水平的创新平台、设立创新平台建设专项基金等方式,提升创新平台的服务能力。根据《国家创新平台建设规划》,到2030年,全国创新平台数量将增加60%,服务能力将提升50%。

展望“十五五”时期,我国人才科创金融协同发展的前景广阔,机遇与挑战并存。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金融支持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以及推动战略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我国必将在科技领域实现更大突破,赢得全球竞争的主动权,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奠定坚实基础,助力我国在全球科技舞台上迈向新的高度。

热点推荐
  • 【智库观察】“十四五”成就与“十五五”展望:人才科创金融持续发力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

    “十四五”成就与“十五五”展望:人才科创金融持续发力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

    2025-08-20 10:08:36

  • “十四五”时期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报告:  成就、挑战与展望

    【文化产业】“十四五”时期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报告: 成就、挑战与展望

    展望“十五五”时期,文旅产业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推动文旅产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2025-08-14 09:08:05

  • “十四五”能源创新: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构建

    【能源创新】“十四五”能源创新: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构建

    唯有坚定不移沿着既定道路前行,才能重构更具韧性、更趋低碳的现代能源体系,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在全球能源变革浪潮中赢得主动、引领未来。

    2025-08-12 1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