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应对可能的中概股回流问题

2025-05-05 17:29:29   作者:田惠敏,徐蕴峰 90
在全球资本市场的格局中,中概股一直是备受瞩目的存在。近期,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特森关于中概股在美国的言论引发市场关注。我国企业、监管机构和市场等多主体应协同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在全球资本市场的格局中,中概股一直是备受瞩目的存在。近期,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特森关于中概股在美国的言论引发市场关注。我国企业、监管机构和市场等多主体应协同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企业端:多元化上市布局

企业需要积极主动地采取多元化上市布局策略。

港股二次上市或双重主要上市是较为可行的方式。阿里巴巴、京东等头部企业已率先进行了实践,通过 “港股 + 美股” 双平台的模式,有效降低了单一市场的风险。香港证券交易所也在不断优化上市制度,放宽了对企业市值、行业等方面的限制,为中概股回流提供了更加宽松和友好的制度保障。企业通过在港股二次上市或双重主要上市,可以拓宽融资渠道,吸引更多来自亚洲地区的投资者,同时也能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私有化退市则适用于部分特定类型的企业。对于市值较低、股权相对集中的企业来说,私有化退市可以使其摆脱美国资本市场的监管压力和市场波动影响。然而,私有化退市并非易事,企业需要解决资金成本和股东协调等诸多问题。在资金成本方面,企业需要筹集足够的资金用于回购股份,这对企业的资金实力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在股东协调方面,企业需要与众多股东进行沟通和协商,确保私有化方案得到大多数股东的支持和认可。

监管端:政策协同与规则适配

监管机构需要通过政策协同和规则适配来为企业提供支持和保障。

香港需积极推进 “三位一体改革”,即港股承接中概股回流需跳出传统“通道思维”,转向“制度—生态—战略”三位一体改革:以沙盒机制化解跨境风险,以衍生品创新激活定价能力,以人民币国际化重构资金链路,最终将香港从“上市地”升级为“全球科技资本配置枢纽”。这一过程中,既要借力国家战略,也需保持与国际规则的动态适配。

在制度创新方面,设立 “跨境监管沙盒”,旨在探索中美监管规则的互认机制,减少企业在不同监管环境下的合规摩擦。通过 “跨境监管沙盒”,企业可以在相对宽松和灵活的监管环境下进行创新实践,同时监管机构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不同监管规则之间的差异和融合点。在生态建设方面,香港为企业提供技术评估、专利定价等一体化服务,帮助解决硬科技企业的估值难题。对于硬科技企业来说,准确的估值是其融资和发展的关键,香港提供的这些服务可以为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获得合理的估值提供有力支持。在战略升级方面,推动中概股发行人民币计价股票,联动大湾区跨境理财通,吸引东南亚主权基金等国际资本。这不仅有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也能提升香港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内地也需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扩大港股通额度,引入长期资金如养老金、保险资金等进入港股市场,可以有效提升市场的流动性。长期资金具有稳定性强、投资期限长等特点,它们的进入可以为港股市场带来更多的资金支持,增强市场的稳定性和吸引力,为中概股回流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市场端:吸引增量资金与产品创新

市场端需要通过吸引增量资金和产品创新来积极应对。

在吸引增量资金方面,开发衍生品是激活市场流动性的重要手段。推出中概股期权、期货产品,允许做市商提供双向报价,可以丰富投资者的投资选择,增加市场的交易活跃度。投资者可以通过衍生品进行风险管理和套利交易,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做市商的参与可以为市场提供充足的流动性,保障市场的平稳运行。

在产品创新方面,构建 ESG 融合架构具有重要意义。强制回归企业设立 ESG 委员会,要求企业披露技术伦理风险等信息,有助于平衡资本效率与社会责任。在当今社会,投资者越来越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构建 ESG 融合架构,企业可以更好地满足投资者的需求,提升自身的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也有助于推动整个资本市场向更加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作者:田惠敏,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徐蕴峰,国声智库执行主任、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该项成果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所在机构无关。)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