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中国已与171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205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朋友圈不断扩大,“一带一路”人才需求持续增长且越发复杂。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人才需求不尽相同,如非洲和拉美更需要建筑行业人才,亚洲更需要交通运输人才等。但实际上,我们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一带一路”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落差。如何弥补这种落差,使我们培养的人才更适应“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成为胜任“一带一路”工作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是当下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将“软硬科学相结合,面向问题和应用”作为人才培养特色。“一带一路”倡议实践性强、涉及面广,应结合各学校的学科优势,吸取世界各国人才培养的经验和教训,推动人才培养模式与“一带一路”人才需求有效对接,并围绕“一带一路”发展规划明确未来的人才培养内涵与目标、途径与方法、机制与保障等,最终形成务实有效的“一带一路”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计划的动态调整追随“一带一路”的动态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始终处在动态发展之中,人才需求也处在动态调整之中。为保证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可中外合力建设“一带一路”人才需求动态数据库,对“一带一路”人才和专业需求进行动态预测,并根据“一带一路”倡议特点和人才需求动态设置新专业或调整现有专业。要打破既有学科布局,按“一带一路”人才标准优选课程、强化培训,动态调整培养计划。
以“多元”“实用”和“适用”为标准规划课程体系。中国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科知识传授,培养出的学生专业基础好,但综合能力相对较弱。“一带一路”需要的是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是“地球人”。因此,要使“一带一路”人才“实用”“适用”,就必须坚持按照“一带一路”的人才标准,设置内容多元、动态发展的课程体系,开设切实有效的实践课程,通过相应的教育手段,培养出“多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进一步拓展拓宽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合作。“一带一路”倡议直面沿线国家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态,服务于“一带一路”的人才必须纳入中国的相关政策体系和人才使用体系,也必须贯彻统一的培养标准。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三个环节,即政府宏观指导、高校培养人才、社会使用人才,但三个环节之间结合不紧密,从而造成人才培养与政府需要、社会需求不能精准对应。未来“一带一路”人才培养体系应在三者之间开通“快车道”,建立一个自循环模式,即政府对人才提出预期,高校根据政府宏观指导实施培养过程,社会使用人才并检验和反馈人才的社会适应情况,高校和研究机构综合反馈意见调整人才培养方式,并及时向政府提供决策咨询建议,政府调整指导意见并反馈给高校……这种自循环人才培养体系可以降低“一带一路”人才培养的成本,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能。
建立中外学生融合培养体系。“一带一路”是国际合作平台,沿线国家加强教育合作,更容易培养出熟悉这个平台并能施展才华的人才。要使我们的人才培养工作与沿线国家的国际合作机制有机结合,推动国内院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一步合作,拓展合作路径,扩大合作领域,形成新的办学优势。
总之,精准培养“一带一路”所需人才,要在细致调研分析“一带一路”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创新课程体系,使知识学习、实践锻炼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有机融合,实现培养效果最优化。在培养更加符合“一带一路”需求的专业人才的同时,还要探索形成“一带一路”人才培养创新路径,引领世界人才培养的新方向。
(作者系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员,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1年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转型,尤其是加入WTO以后,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国有建筑企业进入产权改革的攻坚阶段。由此,产生了一些新问题、新情况,本文以企业问题为导向,系统考察与企业发展有关的各市场主体的行为,以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2025-09-29 12:09:31
作为国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平台、陕西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欧亚经济论坛创办20年来,有效拓展了中国与欧亚各国多领域的交流合作。
2025-09-26 11:09:22
9月24日,第五届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力资源发展大会在西咸新区国际会议中心圆满落幕。本次大会是2025欧亚经济论坛重要分会之一,大会以“智汇丝路:AI赋能·开放共赢·服务创新”为主题。
2025-09-26 09: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