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年轻人搭台,上海篆刻界刮起一股“青春旋风”

2021-03-17 20:31:39   来源: 文汇报 年轻人 搭台 上海 篆刻 刮起 一股 青春旋风 173
上海优秀青年篆刻家作品评展将一直举办下去,未来,还将把上海的青年篆刻作者“推”到全国去,为他们举办作品展,邀请专家把脉,给予年轻人更多展示、交流的机会

■“青春可期·第一期上海优秀青年篆刻家作品评展”将分散在各个领域的篆刻“好苗子”发掘出来,创造机会让青年人脱颖而出。其背后,是上海完善海派篆刻人才梯队建设所作的努力。上海优秀青年篆刻家作品评展将一直举办下去,未来,还将把上海的青年篆刻作者“推”到全国去,为他们举办作品展,邀请专家把脉,给予年轻人更多展示、交流的机会

近日,由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办、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篆刻专业委员会全程策划并推出的“青春可期·第一期上海优秀青年篆刻家作品评展”中,一批篆刻“好苗子”被发掘,正在脱颖而出。第一期遴选出的8名优胜者中,70后和80后各一人,其他六人皆为90后,且大部分具有书法篆刻专业的本科或硕士学历。这一全新气象被称为篆刻界的一股“青春旋风”。而其背后,是上海完善海派篆刻人才梯队建设所作的努力。

完善海派篆刻人才梯队,迫在眉睫

“我们希望在篆刻界树起标杆,激发更多年轻人的奋进动力,也让入选者在得到荣誉的同时,增强光大海上篆刻的责任感。”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丁申阳如是表达了举办该活动的初衷。上海曾是全国篆刻的重镇,诞生了吴昌硕、赵叔孺、王福庵、钱瘦铁、邓散木、方介堪、来楚生、陈巨来、钱君匋、方去疾等一大批彪炳史册的优秀篆刻家。如今,韩天衡、刘一闻、童衍方等老一辈篆刻名家依旧声名远播。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青年篆刻队伍青黄不接。最直接的体现,是在全国各大重量级青年篆刻艺术展上的入展率。丁申阳指出,在很长一段时间,上海地区入展的作者几乎占到“半壁江山”,而最近十余年,比例急剧下降,有些只有个位数甚至空白,“完善海派篆刻人才梯队,迫在眉睫”。

“上海篆刻的未来在于青年人!”通过大量走访调研,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发现,热爱篆刻的青年其实不少,但大多游离于专业圈之外,存在着发展方向不明等困惑,如果没有更多关注,人才就可能慢慢流失。“为什么不把他们组织起来,创造机会让其脱颖而出,形成一个青年群体,然后再把标杆树立起来,让更多年轻人朝这上面靠。”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篆刻专委会主任徐庆华说。作为一名有着40多年创作经验的篆刻人,他深知鼓励的重要。当年,他只是一位篆刻业余爱好者,19岁那年,因为在一次全国篆刻评选中获奖,彻底改变了他的职业规划,后来,他甚至辞去已有的工作,前往专业的院校进行系统的学习。“现在回头看自己那些书法篆刻作品,也比较幼稚,但是大家不吝啬掌声,这些肯定鼓励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有益。当年我们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帮助,前辈们的关爱,现在应该回馈给更年轻的一代。”

激发更多年轻人的潜能,未来可期

因此,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篆刻专委会成立后的一件大事,便是挖掘和培养篆刻“好苗子”。半年多时间里,通过层层选拔,从六十位青年创作者参与的篆刻看稿会,到三十四位创作者参加的全国青年篆刻展培训班,再到“青春可期·第一期上海优秀青年篆刻家作品评展”,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篆刻专委会一步步为青年人竖梯搭台,着力提升他们的艺术专业水平。

“一开始,我们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进行投稿,没有想到各位篆刻前辈如此重视,为我们这些后辈的成长不遗余力。”入选第一期上海优秀青年篆刻家的赵其令说,此次活动不仅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了上海篆刻界前辈的温暖,也让其对上海这座城市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可以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创作,因为我们的背后有了坚强后盾”。

“以前看到同龄人刻得非常好时,我常会找各种借口安慰自己,现在没有理由退缩了。”许非同说,这次评选对他的影响很大,让他更加有自信,也更加有动力。

记者了解到,上海优秀青年篆刻家作品评展将一直举办下去。未来,还将把上海的青年篆刻作者“推”到全国去,为他们举办作品展,邀请专家把脉,给予年轻人更多展示、交流的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评选出的第一期上海优秀青年篆刻家,大多数具有书法篆刻专业的学历。在徐庆华看来,这说明专业学习的重要性。而在上海,设立书法篆刻专业的高校不多,他呼吁更多高校设立相关专业,为艺术人才提供更多全方位综合素养学习深造的机会和上升空间。“当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激情和潜能被点燃和激发,上海篆刻未来可期。”他说。

创作谈

缘何痴迷于“让石头唱歌”,他们这样说

以刀代笔,以石言志,方寸之间见天地的篆刻艺术已有三千七百多年历史,至今依然吸引着众多创作者,包括不少年轻人,痴迷于 “让石头唱歌”。篆刻艺术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第一期上海优秀青年篆刻家这样说——

董汉泽:我对篆刻创作始终保持一种理念是“变则通”,怎样趋于时貌,则又不拘泥于此。

陆宗盛:小时候的我喜欢刻刻划划,有幸认识篆刻便深以为迷。平时创作的每方印作,其内容皆为有感而发。

陈惊雷:学习篆刻以来,我对于将军印等粗犷风格的印章有着强烈的好感。时不时地我也会意临一些自己喜欢的将军印,不一定是整方印,也可以是某个字,甚至某个局部。

赵其令:自接触古玺以来,初觉妙趣横生,后觉表现实难,难在境界,难在文气,难以做到“文质彬彬”。当然,对事物的理解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阶段,只要有足够的毅力和见识,我相信总能在其中发现更多的可能。

许非同:我喜欢玺印,觉得它十分有趣。字形有趣,章法有趣,刻的时候也有趣。

杨奕然:我学印由汉印着手以期得其正大宽博之气;继而学习魏晋南北朝印风,渐知其激荡烂漫之处;又从战国古玺中体会自由纵任之情。

孔宪勇:书法、篆刻昔日常被认为是小道、学问之末流,然其绝妙,非深耽其中者,不能一窥堂奥。

沈飏:它伴随着时光的荏苒、空间的变幻,蕴涵了动人的多样风貌,可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热点推荐
  • 《上海合作组织15年:发展形势分析与展望》

    【智库观察】《上海合作组织15年:发展形势分析与展望》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上海合作组织黄皮书课题组组织撰写的一部智库报告,通过分析上合组织成立至今的发展成就、取得的经验教训和当前面临的国际环境,探究组织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对组织的未来作出展望。书中还附有上合组织成员国总体GDP规模情况和成员国相互贸易情况,以及上海合作组织发展15年大事记。

    2025-09-29 12:09:49

  • 上海合作组织20年:成就、挑战与前景

    【智库观察】上海合作组织20年:成就、挑战与前景

    本书对上海合作组织20年来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回顾和梳理,总结了20年来上海合作组织在政治、安全、经济、人文和对外关系五大领域的合作成就,深入分析了上海合作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内、外部挑战,以及上海合作组织未来发展的机遇与前景,提出上海合作组织的理论基础有三个来源、上海合作组织发展经历了五次理论创新、上海合作组织未来发展壮大将取决于三个因素,并对上海合作组织未来发展预测了三种可能的模式,这些研究结论具有创新性。

    2025-09-29 12:09:51

  • 千年古都搭台 欧亚聚势二十载共绘合作新卷

    【智库观察】千年古都搭台 欧亚聚势二十载共绘合作新卷

    9月23日至25日,创办二十周年的2025欧亚经济论坛在西安启幕。通过多场专项会议、成果签约及合作交流,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新活力,更以文化为纽带,让文明互鉴成为欧亚合作的深层动力。

    2025-09-29 11:0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