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观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孙维:抓住后疫情时代契机 加快引进青年科技人才

2021-03-05 19:01:14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全国 人大代表 孙维 抓住 疫情 时代 契机 加快 引进 13268
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需要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加大力度引进海外科技人才特别是青年科技人才。

  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5日电(记者 王龙龙)“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需要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加大力度引进海外科技人才特别是青年科技人才。”两会前夕,全国人大代表孙维告诉记者,今年将向大会提交《关于加快吸引海外青年科技人才回国发展的建议》,建议抓住后疫情时代的发展契机,加快引进海外青年科技人才。

  图为全国人大代表孙维。本人供图

  孙维分析说,近年来,我国在吸引海外人才方面出台政策、采取措施,引才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新形势还存在不足。

  孙维认为,问题主要体现在五个层面,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海外科技人才安全保障体系,海外科技人才的引进领域及对象不够精准,海外人才获取信息的有效渠道尚未建立,引进海外人才后续配套政策落实力度不足,在引进主体上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充分。

  “当前引才的对象和标准还比较粗放,存在以学校、专业名气及论文发表数量、职称等界定人才标准的现象,对我国人才迫切需求的领域和对象调查研究不够,对海外科技人才的具体领域需求及对象不够聚焦,引进对象存在重科研人员、对技术实用型人才引进力度不足等问题。”孙维介绍说,在人才配套政策落实方面,还存在重引进、轻发展问题,“专业领域内的考核评价导向、成果转化、科研资源调配等及生活中的身份认可、子女教育、医疗和养老保障等问题,成为影响海外青年科技人才归国的重要因素。”

  为此,孙维建议各有关部门加强统筹,共同完善海外引才工作机制,使海外青年科技人才真正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特别是抓住后疫情时代部分海外侨胞和留学生回国意愿强烈的契机,加大对海外青年科技人才的引进力度。

  具体而言,孙维给出四个层面的建议。一是加强系统规划。研究制定系统的海外人才引进发展规划,明确我国海外人才专业领域需求重点清单及相关保障政策等,各地区、各部门在国家整体的海外人才引进规划框架下,形成合力,及时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新兴产业、带动前沿科学发展的国际化领军人才和研发团队。

  二是促进信息流动。搭建海外人才引进信息发布和政策宣传平台,实时更新国内对海外人才的需求信息及相关政策措施,加大面向海外青年高科技人才的政策信息宣传力度,打破信息壁垒,打通海外人才同国内相关行业产业的联系渠道。

  三是完善引进机制。建立灵活的引才机制和务实的评价标准,在引进成果上务实化,注重真正实现技术随人才回国;在引进对象上精细化,结合人才痛点需求建立有针对性的引才清单点对点联系;放宽对“人才回国”的定义,通过互联网等方式将人才智慧成果通过灵活方式引入国内,创新调用全球青年人才资源的新模式新机制。

  四是加强引才保障。建立完善对引进人才的保护机制,降低人才回归的风险。进一步加大政策优惠力度,为人才在落户、居留签证、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方面提供便捷高效服务。加大归侨身份认定的认可度,为人才回归优化柔性环境。建立高端人才与国际的评价互认机制,为高端人才国际国内流动提供便利和支持。

智观两会图.png

热点推荐
  • “AI时代工业数智化转型升级之道”对话干货:从智能控制器到低功耗AI,破解工业转型核心难题

    【低碳环保】“AI时代工业数智化转型升级之道”对话干货:从智能控制器到低功耗AI,破解工业转型核心难题

    当下,工业4.0浪潮席卷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渗透实体经济,传统工业控制面临瓶颈突破、智能控制器需适配多行业需求、大模型发展需平衡效率与能耗等核心问题,成为工业领域转型的关键议题。

    2025-09-17 17:09:18

  • 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在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开讲《开学第一课·青春的抉择》

    【文化产业】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在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开讲《开学第一课·青春的抉择》

    9月4日,著名文化学者、丝绸之路文化传播大使肖云儒老师在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开讲《开学第一课·青春的抉择》,实况播出后,反响热烈!

    2025-09-05 19:09:01

  • 联合国粮农组织等联合主办“爷爷的水稻田” 全球青年杂交水稻梦计划在镇江启动

    【生命科学】联合国粮农组织等联合主办“爷爷的水稻田” 全球青年杂交水稻梦计划在镇江启动

    2025年8月13日,由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处、湖南省袁隆平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中国水稻研究所与中国作物学会特用作物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江苏大学承办的 “爷爷的水稻田”全球青年杂交水稻梦计划启动仪式,在镇江市隆重举行。

    2025-08-15 10: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