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智“疫”】(11)刘煜辉:疫情冲击下中国政策选择的思路和资本巿场发展

2020-02-28 10:14:27   来源: 中国网 1122
中国网政务联合新型智库“国声智库”策划推出【专家学者智“疫”】专题系列报道,邀请我国高校、研究机构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疫情有关议题展开研讨,刊发相关评论文章,解读疫情对各行业的影响,发挥智库机构咨政建言、舆论引导功能和国家媒体平台的作用,助力早日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推动中国经济尽快恢复平稳发展。‍

编者按: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社会各界献策献力,动员各方力量支持帮助疫情防控工作。目前,全国肺炎疫情防控取得有效进展,国家部署谋划,出台相关政策举措努力恢复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在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两手抓”的背景下,下一步如何推动中国经济尽快回归正常轨道?如何有效消除肺炎疫情对我国的影响?疫情防控工作还将如何开展?中国网政务联合新型智库“国声智库”策划推出【专家学者智“疫”】专题系列报道,邀请我国高校、研究机构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疫情有关议题展开研讨,刊发相关评论文章,解读疫情对各行业的影响,发挥智库机构咨政建言、舆论引导功能和国家媒体平台的作用,助力早日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推动中国经济尽快恢复平稳发展。‍

6461582794456107.png

疫情冲击下中国政策选择的思路和资本巿场发展

刘煜辉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教授

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我们肉眼能够看到的是总需求“脸着地”,我们看不到的,潜在增长是否也有可能进入“脸着地”的状态,完全可能。我们政策应该如何选择? 重心放供给侧还是需求侧。

如果政策的重心放在需求端,需求端拉升,形成正向产出缺口,对应的只能是通货膨胀快速回升。如果政策定位的重心放在供给侧,其实就是调节中国经济的“经纬线”。

简化到巴拉萨·萨缪尔森模型中,中国宏观经济的核心问题可以简化为人民币名义汇率与真实汇率的裂口,对应的是房地产经济溢出的经济租金,观念上的通货膨胀。时间久了,也是转化了系统性风险。

从宏观政策角度讲,缩减这个裂口的政策语境,“外贬内升”。外贬靠机缘(条件),不容易做到,内升就是提升人民币对内的购买力。

中国作为全球产业链的枢纽,已经停摆近两个月,而外盘的反应几乎无痕,这种状态形成一个反差。唯一合乎逻辑的解释,西方可能顺势在做过去想做又不大敢做,对中国产业链枢纽的真实性和含金量的压力测试。

这就是我们今天必须直面的一个现实,必须自救,救世界工厂,而且要争分夺秒,降低经济租金,降低制度成本。

资本市场真正要担心的是长期问题,从长期来看股票的估值是经济治理的函数,外延更宽广一点,可能是整个治理的函数。

股票市场的风险偏好能否保持下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后续的政策取向表现出多大的意愿和能力去抑制甚至降低系统中所滋生的制度成本的上升。

受疫情影响,中国这个 GDP 总量 14 万亿美元的经济体,生产和生活的经济活动完全停摆近 2 个月时间,算是个灾难性冲击吧。从经济分析的角度看,目前经济处于总需求“脸着地”的状态。最近也没做数据的研究,今天主要从三个方面谈一点我的思考:第一、抽象框架;第二、具象视角;第三、讲讲资本市场和股票。

1、抽象框架

过去几年,中国宏观经济发生了很多争论,比方说 2017 年有关“新周期”的争论,年前大家在争经济要不要“保6”,疫后经济要不要刺激,这些争论的背后在我看来其实是认知的源头发生了分歧,即中国经济当下的潜在增长到底处在一个什么状态?这里讲的并不是潜在增长率技术测度多高多低的问题,是它处于什么样的状态:稳态或非稳态。这是接下来决定政策取向的首要前提,对经济政策的选择有极大的区别。

稳态,就是经济处在“凯恩斯世界”,前提假设就是供给是一条平行直线,不变,放松一点,变动是匀速的线性的,是慢变量。

非稳态,就是供给变动非匀速了,非线性了,某个时间窗口变动带上了加速度,二阶导数不等于 0。

我的观点是,中国的潜在增长目前甚至更早已经进入非稳态的状态,因为我们观察得到一些要素供给和要素质量带着加速度变化,主要受限于数据频率,现有的技术测度方法要实现对此的实时追踪可能是有难度的。比如人口变量,近几年新生儿数量减少轨迹,如果进增长模型的话,人口赡养比率的变化可能就处在变轨的状态。

所以我讲一个观点,在疫情冲击下,我们肉眼能够看到的是总需求“脸着地”,我们肉眼看不到的,潜在增长是不是也有可能进入“脸着地”的状态。

完全可能。那我们政策应该如何选择?

过去 3-5 年中,明显感觉到经济运行规律跟五年之前的状态不太一样,跟经典的凯恩斯经济世界不一样,菲利普斯曲线是失灵的,一方面经济加速下沉,另一方面货币购买力加速下降,经济下落过程中发生的明显通货膨胀上升。

——刺激,从工业周期品,到民生消费,到社会服务胀得一塌糊涂,钞票毛得特别快;——停刺激,债务通缩感又会出来,并会自我强化,情绪一旦传染,的确又怕兜不住。

所以我们要探问一句,经济的供给侧还是不是稳态?

这个思考的逻辑是这么来的。我这些年对这种状态给过一种解释。经济下行周期的通胀,菲利普斯曲线(凯恩斯的经济世界)失灵,问题在于供给侧,是因为供给侧受到某些负向力量的不断打击而下坠(长期增长动能受损),而需求被既得利益的分利结构所顶住,从而两者向下撕裂出越来越大的缺口,这个缺口就是难以遏制的顽固通胀预期。它是一种运行机制,不是一个具体时间点通胀的高低,内在于系统。

感觉当然差,因为是在蛋糕增长变慢,甚至不再增长的时候,钞票“变毛”。

定位了中国经济真实状态,那么疫情冲击下,定位经济政策的重心抓手是在供给侧还是需求侧?如果放在需求侧,很简单,货币、财政、房地产,“夜壶一拎黄金万两”,但我们最后得到的什么?

在疫情冲击下,我们肉眼能够看到的是总需求“脸着地”,我们肉眼看不到的,潜在增长是不是也有可能进入“脸着地”的状态。

完全可能。那我们政策应该如何选择? 重心放供给侧还是需求侧。

如果政策的重心放在需求端,需求端迅速拉升,形成正向产出缺口,对应的只能是通货膨胀快速回升。

如果政策定位的重心放在供给侧(潜在经济增长),其实就是调节中国经济的“经纬线”,此次疫情就像 CT 检查时注射的一针显影剂,过去模糊状态的经纬线一下子都照出来。哪些经纬线呢?内化于世界的中国,当然最重要的是中美,内部是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官家与民间、以及苍生与资本,简称叫治理。这可能是我们研究界应该思考的重点。

2、具象视角

具象化,宏观可以简化到巴拉萨·萨缪尔森模型中,中国宏观经济的核心问题可以简化为人民币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的裂口。过去两三年名义汇率和真实汇率裂口张开,呈发散状态。简单讲就是今天人民币不值7块钱。在严格的资本管制下,片帆不得入海,名义汇率维持在“7”。大家可以看看2015年以来的中国国际收支表,最明显的变化是误差项大得一笔,贸易出超不能转化为实际贸易存底。为什么?

人民币名义汇率与真实汇率的裂口背后的经济学含义,对应的是房地产经济溢出的经济租金,观念上的通货膨胀。时间久了,也是转化了系统性风险,发生明斯基的概率。

从宏观政策角度讲,缩减这个裂口的政策语境四个字,“外贬内升”。

“外贬”靠机缘(条件),说实话不容易做到,去年我们能贬到 7之上,挺不容易的,很大程度是靠领导斗争的政治智慧。“内升”就是提升人民币对内的购买力。购买力腰杆子能硬一点挺起来。

我在这里提出一个正在发生的逻辑传递的线索,供参考。

因疫情产生巨大的民生缺口在挤兑房地产(缺口短期表现为疫情冲击下医生、口罩、药品、医院床位等公共卫生资源的瘫痪,放大看则是中小企业的生死、就业、收入由于通货膨胀的侵蚀而“变毛”),房地产向后挤兑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向后挤兑中央政府,逻辑上讲,释放人民币贬值空间,才能腾出一些国内需求刺激的空间,否则这回只能让房地产“裸奔”一下去埋这个单。

中国作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枢纽,一个 14 万亿美元的超大规模经济体,已经停摆了差不多两个月时间,外盘全球金融市场的反应几乎无痕。该涨的接着涨,迭创新高,甚至有点漠视,这种状态形成一个反差。

唯一合乎逻辑的解释,西方可能顺势在做过去一直想做的,又不大敢做的,也没有机会去实操的,对中国产业链枢纽的真实性和含金量的压力测试,到底有多大的现实可替代性。

这次疫情的冲击,最担心的就是中国的全球化产业链,一旦对中国产业链有替代作用的“备胎”实操加入进来,未来有些工厂就可能回不来了。

我也问了一下同事,苹果手机代工商富士康(鸿海)在印度、墨西哥、泰国等生产线正满负荷地生产。这可能也解释了为什么最近美国股市几乎不受影响依然上涨。

这两年,有本热门的历史政治学的书《枢纽》,讲的是一个全球化产业链、供应链枢纽,超大规模经济体的宏大叙事的框架,经过这一回,这些东西的含金量和真实性正在经受考验。

具像的视角就是这样的,这就是我们今天必须直面的一个现实。必须自救,救什么,世界工厂,而且要争分夺秒。方向降低经济租金,降低制度成本。

综上的结论,我们当下的宏观政策可能只有一个方向,某种程度上讲是因为我们没得选择。

3、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真正要担心的是长期问题,从长期来看股票的估值是经济治理的函数,不是经济的晴雨表,外延更宽广一点,可能是整个治理的函数。

我有一个比方,中国经济现在就是一辆踩着刹车下坡的重卡,由于经年累月的加杠杆,重卡可能还是严重超载的状态,而坡越来越陡。这个模式积累了这么多年的风险,甚至都知道化解的方向。

每位股票交易者心里面都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宏观小宇宙,甚至都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宏观经济学家。中国经济今天所累积的系统性风险人人都知道,风险就在那里,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股票市场真正担心的是我们是不是有能力把控和处理风险释放的过程,开车的司机能不能平稳、安全、无危机地把这辆车开下坡去。

股票市场的风险偏好能否保持下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后续的政策取向表现出多大的意愿和能力去抑制甚至降低中国系统中所滋生的制度成本的上升。

这次疫情就像是做 CT 之前的显影剂,注射显影剂后,经纬线都显现出来了,未来怎么做?能不能做好?股票市场真正的考验在于这个地方,短期修复是放放钱的结果,也要注意适时的收摊,否则负作用也很严重。

长期这个市场能否站得住,真正发挥中央的定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能够担此大任,关键是我们在抑止经济租金、降低制度成本这些方向的努力和意愿。

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都是观念性的一些体会,没有太多的数据,没有研究,供大家参考和讨论。

特别声明:【专家学者智“疫”】系列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中国网看点观点或立场。如有相关疑问请联系文章作者。

作者简介:刘煜辉,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教授、天风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热点推荐
  • 第六届《货殖论坛》暨“一带一路”十年联天下  “一带一路”发展学学术研讨会在西安成功举办

    【智库观察】第六届《货殖论坛》暨“一带一路”十年联天下 “一带一路”发展学学术研讨会在西安成功举办

    10月21日,由中国商业史学会、中央财经大学、国声智库联合主办的第六届《货殖论坛》暨2023“一带一路”十年联天下“一带一路”发展学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人才综合服务港召开。

    2023-10-21 22:10:57

  • 智库观中国:欧亚经济论坛搭建开放合作大平台 助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智库观中国】智库观中国:欧亚经济论坛搭建开放合作大平台 助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智库观中国:欧亚经济论坛搭建开放合作大平台 助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2023-09-28 10:09:50

  • 【智库观察】国声智库主题教育学习班在京举行

    聚焦职责使命,力求学懂弄通,在深学细照笃行中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更好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更加主动地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增强识变之智、应变之方、求变之勇。

    2023-09-06 11:0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