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智“疫”】⑧ 卢耀如院士:从我的几次重大瘟疫经历说起(二)

2020-03-11 16:41 来源:中国网 841
中国网政务联合新型智库“国声智库”策划推出【专家学者智“疫”】专题系列报道,邀请我国高校、研究机构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疫情有关议题展开研讨,刊发相关评论文章,解读疫情对各行业的影响,发挥智库机构咨政建言、舆论引导功能和国家媒体平台的作用,助力早日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推动中国经济尽快恢复平稳发展。‍

编者按: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社会各界献策献力,动员各方力量支持帮助疫情防控工作。目前,全国肺炎疫情防控取得有效进展,国家部署谋划,出台相关政策举措努力恢复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在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两手抓”的背景下,下一步如何推动中国经济尽快回归正常轨道?如何有效消除肺炎疫情对我国的影响?疫情防控工作还将如何开展?中国网政务联合新型智库“国声智库”策划推出【专家学者智“疫”】专题系列报道,邀请我国高校、研究机构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疫情有关议题展开研讨,刊发相关评论文章,解读疫情对各行业的影响,发挥智库机构咨政建言、舆论引导功能和国家媒体平台的作用,助力早日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推动中国经济尽快恢复平稳发展。‍

WechatIMG492.jpeg  

依法防控新冠,加强科学研究——从我几次重大瘟疫经历谈起(二)

卢耀如

中国工程院院士

目前,全国都关注新冠肺炎疫情,因为这病传染性极强,也有不少死亡病例,其中还包括一些医务人员。似乎人人都到了面临生死的紧要关头。

我上一篇文章,介绍了自己的几次传染病经历,主要是为了坚定信念,重视并做好防控,但不要太紧张。下面结合一些人的想法和问题,再谈些认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 可否消灭蝙蝠,以绝后患?

蝙蝠身上带有很多种病毒,这也是公认的事实,有科学的依据。所以有人就说,把蝙蝠都消灭掉,不是更好吗?我觉得这是不可能的。首先,各种病毒怎么产生,为什么寄生在蝙蝠身上相安无事,而只传染给其他野外动物和人类呢?这些是最基本的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蝙蝠栖息在黑暗洞穴、裂隙的环境中。它们会飞,即使群居在一个大洞穴中,也不易消灭。况且自然界的岩土体中,有很多裂隙、大小溶洞,它们都可以成为蝙蝠的栖息地,人类难以一网打尽。这次澳大利亚山火灾五个月,近日才被熄灭,有五百多平米千米被焚毁。此时正是澳大利亚夏季,大暴雨才熄灭了火灾。但有60万只蝙蝠被迫飞离,今后会产生什么样的环境效应,值得注意。

1958年,我国消灭了四害,其中苍蝇、蚊子人人痛恨,而又到处都是。通过搞好卫生、控制垃圾、排除污水坑、消灭幼蛆等方法,苍蝇和蚊子都变少了,但也没有灭绝。

一个地带的蝙蝠消灭了,邻近地带、地区的蝙蝠还会入侵。澳大利亚考拉繁殖过多,也只能在空中适当射杀。

所以,即使一些地区消灭了蝙蝠,但病毒会更多产生,并寄存在别的动物或人类身上。

二、重视自然界生物多样性

植物的分布,有按高程而生长的带谱。贵州一个地区,石灰岩石漠化现象严重,后来发展恢复绿色植被过程中,强调松树的一年常青,结果由于物种单一、失去多样性而不具抵御外敌的作用,从而发生了严重的虫灾。外来物种紫金入侵,破坏了当地生物多样性,而当地附近的植被被毁灭。赏花地区引进无花果,也让滨海受危害,造成了周边植被的毁灭。当年上海地区引进无花果,也让滨海生态环境受到伤害,只好把上海的无花果全部清除。

非洲蝗虫爆发,600亿只蝗虫,在肯尼亚上空组成的“虫阵”长60千米,宽40千米,高几十米,可抵达30个国家。

解放前,在中国的中原地区有“水、旱、蝗、汤”四害:水是洪灾、旱是干旱、蝗是蝗虫、汤是国民党大官汤恩伯鱼肉老百姓,没有粮食,也没有生物多样性。

人类在自然界中,既伟大、也渺小。这就取决于和自然界相处的情况,是和谐相处还是不顾自然灾难,以老大自居,结果必然败给自然。

人体中也有多种菌类,多种大肠杆菌。有这种多菌种,人类才能分解并吸收营养素,维持生命,人体内的菌种必须和谐平衡,才能保持身体健康。

自然界中,随着地球的演化,特别是剧烈的构造运动,大环境发生变化,造成生物的物种消亡、甚至灭绝。但同时也有新的生物物种产生。几个百万年前,白垩纪时代庞大的恐龙占据生物的重要地位,由于巨大的陨石(流星)撞向地球,使尘埃遮蔽了天空,许多动植物死亡,恐龙也灭绝了。只有极少数生物得以长期生存。

近代,人类活动导致了环境恶化,不断有物种灭绝。全球范围内重视生物多样性,归根到底是保护好人类生存的大环境。人为因素造成良好自然环境的恶化,更多的物种灭绝,后果必然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人体内也需要维持一样健康的平衡。人体内有几千种微生物,仅大肠杆菌就有数种。这些微生物菌种,在人体内可帮助分解、化合、吸收有益元素,供应人类的需求,保障健康。如果用过量抗生素,滥用抗生素,就会把有益菌类杀害,破坏人体内平衡,进而导致免疫力下降,引起生命危机。

2001年,我在川西出差,在停车场被一小面包车撞了左肾,当时感到剧疼,肾被撕裂似的。此时如果返回成都医院治疗,路途遥远,必然影响此次的考察工作。我坚持着等了一下,疼痛好些,也没有尿血,我认为问题不大,就决定不去医院了,第二天直接登上四千米处开展考察工作。

直到2003年9月,在石家庄开会时,单位通知我去体检。那时候,所属单位及医疗关系都在石家庄。原本以为体检半天就可以回去北京,然后再去贵州考察当地的石漠化。但是,医生让进一步检查。因为在左肾被撞后,我一直忙,没有去医院检查。二年后发现问题严重,左肾病变(玻璃质癌)成钙化包,离尿道2厘米,所以不尿血。

后北京协和医院一名大夫来石家庄给我做手术,手术很顺利。当时在医院做术后护理,我也都在病房运动以恢复身体。快出院时,却突发高烧。因为术后连续七天用最强抗生素,破坏了身体内菌种平衡。后内科护理,多用中药,而且我的体质好,二天高烧退了,多住了几天后就出院。

后来,听医生说当时北京一个老专家比我年轻些,因抗生素术后用多了,发高烧,还引起了并发症,走了。

所以,不乱用抗生素是对的。这次新冠肺炎,传染性强,有人想先用药物预防,那会适得其反,破坏身体内的菌种平衡,反而削弱免疫力,更会引火烧身啊!

三、 依法管控新冠,加强科学研究

依法治国,以法管理社会,对14亿人口的中国来说,依法引领全国人民更好地建设强大的国家,是多么的必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会上,多次强调了依法防控,包括依法管理、禁止捕杀野生动物等法令,各地部门以及社区都严格内防扩散、外防输出,采取有力措施,日前也初现防控新冠的成效。

今后,还要持之以恒,不可松懈。

在依法管控这方便,提高地方部门领导的法治观念与有关防灾减灾的法治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在科学研究方面,也有了措施,我们这方面应注意的课题,应当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新冠病毒致病的病理、治疗、高效医药和预防疫苗的研制及生产安全等方面。这方面应急临床需求,是立竿见影的,也是广大群众所渴求的。目前,已有不少患者治愈出院,说明这方面已有成果,仍需加速研发新的治疗手段方法,快速应用成果。疫苗的研制也指日可待了。

第二,战略性研究。在治理环境上,研究如何建立病毒爆发危害的预警是有需要的,但也是困难的。这需要生物、医学、地学、环境等学科结合的高层次的综合研究。就像气象灾害(台风、洪水)、地质灾害(地震、大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等)。建立预警预告及监测很难,但必须要有这方面的研究。

2003年6月后,“非典”已经结束,当时就能开展这方面研究,也许就可以提前预报这次的新冠病毒。哪怕是新发现,也应预警,引起关注,断然采取措施,那将更好防控,而不成灾。

第三、科普方面。新冠肺炎传染快,民心惶惶。多做这方面研究,使病患、人民群众有正确的认识,具有更好的心理、心态,那会更有助于此次的抗疫战斗。中央电视台,说了“宅、代、洗”。大家都做的很好。但是,如果能让大家简易地了解相关的实用的科学知识,那就更好了。

不少宣传中也提到:新冠病毒在56°C下30分钟就死亡了,这在做专门研究时有用,但老百姓不可能煮东西的时候把温度控制在56°C,而且时间要维持30分钟之久。对老百姓适用的应该是:在100°C煮沸的情况下,几分还是几秒可以杀死新冠病毒。不仅仅是医学,其他自然灾害的研究也非常想需要搞好科普。

最后,向在抗疫前线的广大白衣战士致以衷心敬意!

对奋战在抗疫前线的医学科研人员表示衷心的敬意!

希望,这新冠肺炎疫情很快就能过去。

最后建议:在火神山院址建立一个纪念碑(似乎已有人建议),在火山神纪念碑旁,或部分病房留下,建立一个纪念馆(包括“非典”在内)。也可考虑将纪念馆建立在雷神山上。火神山—雷神山之间,建一隧道及地下通道,提供免费搭乘。

作者简介:

卢耀如,国际著名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教授。1950年入清华大学地质系。1952年院系调整入北京地质学院。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同济大学教授,并于2011年10月17日受聘中国矿业大学一级教授。长期从事岩溶地质的科研和工程实践,参与实践及指导了一系列水利水电、铁道、矿山及城镇工程的勘测研究。由于在岩溶(喀斯特)研究方面成就,被国内外学者称赞为“喀斯特卢”。

“智库观中国”服务国家战略 贡献智慧力量
“智库观中国”服务国家战略 贡献智慧力量

“智库观中国创新发展工程”致力于新型智库成果“一体多元”的转化与应用,以“智库共同体”的优势禀赋与学术成果,助力产业升维科学发展,传播中国智慧声音。

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座谈会暨《中国列车》艺术创作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举办
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座谈会暨《中国列车》艺术创作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举办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暨《中国列车》艺术创作研讨会近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成功举办。

王茹芹:商贸发展是推动国家变革走向富强最为鲜活的力量
王茹芹:商贸发展是推动国家变革走向富强最为鲜活的力量

写好中国道路上的商贸富国、商联天下文明史,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中国商贸优秀文化,承担好国家一级学会的时代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