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港:国际“大通道”为产业聚集注入新动能

2019-12-14 20:17:12   来源: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西安港 “长安号” 门户 枢纽 流动 “陆港”时代 365
近年来,西安港依托“长安号”,对外,向西常态化开行了西安至中亚和欧洲的10条干线,覆盖中亚、欧洲等丝路沿线45个国家和地区;对内,通过多式联运开通了西安至青岛、宁波、防城港、深圳等海铁联运内贸班列。承东启西、贯通欧亚的国际商贸物流大通道,让不沿江、不靠海、不沿边的西安步入了积极向西开放、做强做实“门户、枢纽、流动”三个经济的“陆港”时代。

日前,首列中欧班列“长安号”(西安—土耳其)跨里海专列顺利抵达土耳其安卡拉。此次“长安号”专列全程使用铁路、海运两种运输方式,是目前开行的中欧班列线路中途经国最多、运输方式最齐全的专列。

近年来,西安港依托“长安号”,对外,向西常态化开行了西安至中亚和欧洲的10条干线,覆盖中亚、欧洲等丝路沿线45个国家和地区;对内,通过多式联运开通了西安至青岛、宁波、防城港、深圳等海铁联运内贸班列。承东启西、贯通欧亚的国际商贸物流大通道,让不沿江、不靠海、不沿边的西安步入了积极向西开放、做强做实“门户、枢纽、流动”三个经济的“陆港”时代。

轻关易道,物畅其流。“大通道”带来国际经贸流量的同时,以西安港为载体的外向型经济的结构性增量和要素集聚效应也在加速显现。

西安国际港务区管委会主任孙艺民表示,近年来,西安港创新实施“通道+产业”战略,创造了“港口内移、就地办单、多式联运、无缝对接”的内陆港模式,形成了以“长安号”、开放口岸、多式联运监管中心、跨境电商综试区等为基础的外向型经济新格局,一个面向“一带一路”国际市场的加工贸易产业聚集区正脱颖而出。

初冬,在西安国际港务区陕西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承接中心产业园里,西安中晶伟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人正在进行液晶电视机的装配和检测。这些电视机将通过“长安号”销往匈牙利。“我们从东部转移落户西安港,主要看中这里‘内陆港+综合保税区+中欧班列’的叠加功能。”该公司总经理钱西龙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公司生产电视机所用的显示器、壳料、导光板、光学器材等零部件全部来自西安当地企业,实现了从显示器到电视整机的一体化全产业链就地制造。

中晶伟业员工加班加点的同时,在西安港综合保税区内,沃尔沃整车装箱作业正在有序进行。西安国际陆港保税物流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邓睿介绍,自去年6月开行首列“长安号”沃尔沃整车进口专列以来,整个口岸总进出口车辆已达1.8万台,成为中国内陆地区进出口量最大的整车口岸。

目前,西安港相继获批一类铁路口岸、二类公路口岸、进境粮食指定口岸、进口肉类指定口岸、整车进口口岸以及跨境电商综试区、全国二手车出口试点,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口岸体系。

陆海联通,引凤来巢。陆海联动开放通道和口岸体系让西安港的“磁场效应”加速显现,一大批东南沿海高新技术、电子信息、加工贸易企业相继入区。目前,西安港累计引进电商企业超过1200家,年交易额达3000亿元;线上网络零售额占西安市近80%、占陕西省56%;融资租赁和商业保理企业数分别占到全省70%和90%,初步形成临港经济、电子商务、新金融、商贸物流、文体健康五大产业集群,成为西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新引擎。

“物流是基础型产业、战略性产业,内陆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开放引领、创新驱动,打通国际经贸物流通道。”孙艺民表示,“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内陆港+自贸区的平台及政策优势,将西安国际港务区打造成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面向‘一带一路’的加工贸易基地,为西安乃至陕西做实做强‘三个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热点推荐
  • 陕西西安:“枢纽对枢纽”联通欧亚

    【西安】陕西西安:“枢纽对枢纽”联通欧亚

    作为服务全国向西开放的关键引擎,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已深度参与跨里海走廊建设,并通过陆空协同新通道织密欧亚物流网络。随着中国—中亚机制秘书处等国际机构相继落户,一幅以通道带物流、以平台促合作的“一带一路”丝路合作新画卷,正在西安渐次铺展。

    2025-09-22 12:09:22

  • 【智库观察】欧亚经济论坛20年 “枢纽对枢纽”推动西安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取得新成效

    2025-09-22 12:09:00

  • 【重庆】借力“东盟快班” 重庆成为东盟与欧洲运输枢纽

    德国当地时间6月21日9时40分,一列装载母婴用品、美妆产品、医疗耗材等货物的中欧班列(渝新欧)从德国杜伊斯堡驶出。它将先抵达重庆,再转乘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前往越南,全程19天左右。

    2025-06-24 15:0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