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尔翔:人类“公”“共”制度的结构分析

2024-02-29 18:43:49   作者:窦尔翔 1461
现代科学与统学的发展越来越说明:我的本质是基因,是基因中的遗传信息,而遗传信息,归根到底是一组具有特定震动频率的弦。

关于“公”“共”字典里有多种解释,本日记想从财产权角度做一些思考。财产权是稀缺条件下人类对解决稀缺问题动机最大化的一种制度安排,这种制度不管是正式还是非正式的,执行效果越好越好。感觉“公”侧重于所有权分析,“共”侧重于使用权分析。“公”和“非公”都不影响“共”的演绎。可以从三个方面体现“公”“共”外延结构的变化。

第一个方面是人类社会的运行运回结构。人类社会从无组织到家庭、氏族、国家、国际组织,是一个不断“破卷链接”的过程,这也是人类特有的能进化出高智力、大智慧、人工智能、人工意识的原因。国家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在政治、经济以及过渡机制中具有相当的耦合性。即政治范围、经济范围、过渡机制范围都具有较强的重合性。

在国家内部,这种结构可以标准化地描述为“政府-平台-市场”。将“公”“共”的外延置于这个结构下,会发现:“政府”、“平台”、“市场”的公有性在逐渐下降,或者方向顺序地说公有性在加强。从“共用”的角度看,也大致有相同的顺序特征。但是相较而言,“共用性”下降的程度并没有“公有”性下降的程度强,即“非公有的”未必“非共用”。

第二个方面是人类社会的生产迂回结构。人类社会的生产根据迂回性,首先是物的生产,其次是人的生产。首先是工匠性生产,然后是创新性生产。首先是产业劳动力的生产,然后是教育劳动力的生产。从消费环节看,既有劳动者消费的味道,也有劳动者生产的味道。从教育环节看,教育既有劳动者生产的味道,也有教育者消费的味道。

在生产迂回结构中,随着消费环节向“工匠链”、“创新链”、“教育链”等环节的攀爬,“公有”、“共用”的成分不断增加。以“共用”为例,消费“共用”、生产“共用”、“创新共用”的程度不断增加,对于哲学、神学、道学的创新来说,几乎很快被大家共用,但这除了需要创新者的风险精神,更要有供养机制的支持。上推,教育无疑不应当“共用性”差。

第三个方面是人类社会的要素迂回结构。人类社会有三大产业:实业、金融业、信息业。人类发展这三大产业的原因在于自然人有三大需求:物质、能量和信息。人类有着三大需求的原因是因为人是由这三大性质的要素构成的。人是皮囊、心能、灵魂三位一体构成的。相对来说,皮囊需要物质和物质能量,心能需要物质能量和精神能量,灵魂需要信息和认知。

人类一直在发出大问:我究竟是谁?我究竟是皮囊、心能,还是灵魂。现代科学与统学的发展越来越说明:我的本质是基因,是基因中的遗传信息,而遗传信息,归根到底是一组具有特定震动频率的弦。可见,越到信息业、信息需求、基因灵魂,“公有”和“共用”的成分理应越大。其意义在于:破卷交流重要,人工意识应当“公有”、“共用”、共监督。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