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西安“双中心”软实力 助力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

2023-10-15 20:17:21   作者:陕西省文化软实力研究会会长 徐卫锋 1395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体现出来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即为文化软实力。我国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的场合,就坚定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阐发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当前,文化软实力也越来越成为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标识。对于城市来说,软实力体现为人心向背,关系着城市未来的发展。一个城市想要提升能级,既要夯实产业、基础设施等构成硬实力的“筋骨肉”,也要凝聚文化、治理等撑起软实力的“精气神”。城市软实力的构建,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对于建设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影响力的中华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陕西西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古丝绸之路起点、“一带一路”核心枢纽城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双中心”城市,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城市综合实力、区域影响力、海内外美誉度等持续提升。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作为最能体现丝路精神的城市,西安应主动肩负起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使命,以强健中华文化内核为依托,进一步深化文旅融合,积极探索“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新模式,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增强全球叙事能力,讲好精彩城市故事,全方位塑造具有西安特色、西安风格、西安气魄的城市软实力,在新的征程上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擦亮“最中国”城市品牌

文化是陕西最独特的战略资源,蕴含着支撑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遗产,铸造了西安城市软实力的精神内核,是西安在新时期进一步推进文旅融合、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的根基和沃土,为西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提供了丰厚的滋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陕西牢记嘱托、勇立潮头,聚焦“加快构建支撑有力的文化建设体系、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上争做示范”目标任务,全力以赴推动文化旅游强劲复苏、深度融合、繁荣发展,文旅强省建设迈出新步伐,实现新突破。

今年以来,陕西文旅系统深入推进“三个年”活动,坚持项目带动,筑牢文旅强省硬支撑。552个项目被纳入2023年全省“四个一批”文旅高质量项目库,总投资2705.6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4%、5.6%。截至目前,陕西在建文旅重点项目270个,总投资1564.7亿元,完成投资102.5亿元。

为扎实推进高质量文旅项目建设,陕西文旅系统围绕8条重点文旅产业链,谋划布局和规划建设重点产业链项目库,入库产业链项目97个,投资金额1394.84亿元;建立文化旅游高质量项目建设“工具箱” “政策池” “资金库”,签约多个领域项目29个,投资总金额约143.48亿元;开展全周期重点项目托育试点,推动全省项目建设提质增效。

陕西深入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推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智慧文旅”。目前,文化数字化已在陕西的博物馆、图书馆、方志馆、档案馆、美术馆、文化馆等文化场所得到广泛应用。“互联网+公共文化”不断深化,公共文化服务逐步走上“云端”、进入“指尖”。2022年10月,“数字化助力西安城墙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入选2022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实践十佳案例,成为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传承的标杆。“长安十二时辰+大唐不夜城”唐文化全景展示创新实践项目,入选2022年度国家文化和旅游最佳创新成果。

在文旅深度融合的气候下,一批新时代主题文艺精品不断涌现,非遗传承创新和赋能发展取得新成果,“文化陕西” “丝绸之路的起点” “兵马俑的故乡” “三秦四季”等品牌美誉度、影响力不断提升。于2018年春节期间首次推出的“西安年·最中国”系列文旅活动将中国传统节日打造成文旅“超级IP”,为西安探索文旅融合发展积累了宝贵案例,更为城市助力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作出了表率和示范。“西安年·最中国”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化的表现形式、国际化的叙事手法有机结合,强化了朝气蓬勃、古今交融、时尚大气的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形象,有助于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彰显文化自信,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2022年,以数字化中国年为特色,“西安年·心相连”2022元宇宙新春嘉年华活动在云端成功举办。从“西安年·最中国”到“西安年·心相连”,西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新样本、新示范,强化了西安年文化的品牌影响力,以新作为彰显了陕西文旅新气象。

 二、探索“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新模式,服务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

与共建国家和地区人民“心联通”是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十年建设,成果斐然。从擘画蓝图到落地深耕,从恢宏磅礴的“大写意”到精谨细腻的“工笔画”,共建“一带一路”展现出强大韧性和旺盛活力,形成了多元互动、百花齐放的人文交流格局,增强了共建国家和地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10年来,陕西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充分发挥丝绸之路东方起点和文旅资源大省优势,以打造“一带一路”国际文化旅游中心和丝路文化高地为抓手,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陕西先后派出270余批次团组、3000余人员赴境外近6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600余场次线上线下文旅交流活动,全省累计接待入境游客2600余万人次。

在“部省合作”框架下,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先后与巴基斯坦、白俄罗斯明斯克、尼泊尔、蒙古中国文化中心等合作开展30余项活动。与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等国际组织合作,通过加入会员、承办大型国际会议等方式,深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文化和旅游领域合作。围绕世界城地组织亚太区旅游委员会职能,促进会员城市文化旅游交流与合作,举办会员大会、文化旅游发展研讨会、文艺精品线上展演、非遗民俗云展播等系列活动。

今年,西安圆满完成中国—中亚峰会文化活动保障任务,牵头完成机场欢迎仪式、大唐芙蓉园迎宾仪式等5场文化活动,精心组织展示4大类20个非遗项目。成功举办丝绸之路博览会、2023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等重大文旅活动,全面展现陕西对外开放新形象,在交流合作中书写民心相通的丝路新篇。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这是国家赋予陕西自贸试验区的一项重要使命。揭牌6年来,作为主阵地的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积极探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新模式,通过制度创新打开发展的新格局和新视野,形成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有力地推动了各国人民“心联通”。

在文化领域,西安区域建成全国首个“互联网+文物教育”平台、“一带一路”文化艺术馆、丝路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打造《驼铃传奇》《西安千古情》等演艺文化IP。在国际教育合作方面,设立了国际汉唐学院和中国书法学院,探索开展外籍人才创新创业试点,发出全省首张外国人才创业工作证;联合西安交大、西工大等高校举办“一带一路”留学生创业大赛,“一带一路”电子商务培训班等活动。在医疗合作方面,西安区域在全省率先搭建“中英联合诊疗”平台和医疗服务大数据中心,建立远程视频会诊平台;发挥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作用,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多国设立中医药诊疗中心,累计接诊1.2万余人次。

 三、增强全球叙事能力,讲好精彩城市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西安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彰显中华文化、具有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的国家中心城市和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亟需加快打造同这一远景目标相匹配的城市软实力。西安应从搭建高能级国际交流平台、扩大国际友好城市“朋友圈”、强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智库共同体平台等方面重点突破,增强西安全球叙事能力,全面提升西安国际形象和国际影响力,在世界舞台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10年来,西安配合国家总体外交,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核心枢纽城市优势,通过举办国际赛事、会展、节庆、论坛等重大活动,搭建高能级国际交流平台,开展多层次文明对话,提升西安国际形象。西安接待了到访的法国总统马克龙、柬埔寨国王西哈莫尼、中非总统图瓦德拉等37位外国元首、政府首脑,充分展示了这座城市的发展巨变,服务了大国形象的构建。西安充分利用中国—中亚峰会、欧亚经济论坛、全球秦商大会、丝绸之路工商领导人(西安)峰会、东亚文化之都、丝绸之路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等对外交流平台,开展多层次文明对话,扩大西安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尤其是中国—中亚峰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将西安推到了世界舞台的聚光灯下,充分展示了西安的城市魅力和发展活力,也为西安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注入了澎湃动力,为西安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打开新的时代窗口。

随着西安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活力迸发的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正在加速形成,城市影响力也持续提升,朋友圈不断扩大。如今,西安国际友好城市达到40个,友城数量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与各国各地区的多领域交流合作日渐紧密。依托国际友好城市平台,西安举办了“陕西百对友城结好大会” “国际友城优品展”等主题活动,推动人文、经贸等各领域交流合作,促进中外民众相知相亲,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团结协作。

10年来,西安持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切实推进舆论宣传,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中国一带一路网等各方资源、渠道和平台,积极宣传陕西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实实在在的成果。搭建了全国第一家省级“一带一路”官方网站,谋划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十周年系列重大活动,充分宣介陕西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新成效,讲好“一带一路”上的陕西故事。

城市智库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持,是城市竞争力和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化大都市大都拥有为数较多、类型多样的世界知名智库,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和话语体系建设。西安自古便是智者英才云集之地,仓颉、老子、司马迁、张骞、玄奘、李白、杜甫等一大批思想家、史学家、外交家、文学家生长或长期生活于西安。在新时代,西安孕育产生了“智库共同体”理念,国内首个致力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智库共同体平台——“丝绸之路智库共同体”在西安成立。陕西省文化软实力研究会作为陕西唯一致力于研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智库组织,将践行“智库共同体”理念,发挥好智库共同体平台优势,为推动西安高质量发展和城市软实力提升提供智力支撑,以思想和智慧滋养新时代的西安破茧成蝶。

 四、打造引领未来的创新之城,形成汇聚全球英才的“强磁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一个具有持久软实力和发展新优势的城市,不仅是具备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文明之城,还是引领人类未来发展的创新之城。近代以来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变迁历程告诉我们,一个城市由于接受新科技、运用新科技、创造先进科技的能力和程度的不断提高,其影响力、吸引力、竞争力就不断增强,城市软实力也不断提升。必须坚持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营造更具澎湃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让城市遍布想创造、能创造、善创造的主体,充满先进的思想、优秀的作品、璀璨的文艺、前沿的科技,持续不断地创造发展的奇迹,才能确保城市在时代变迁中始终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始终具备引领人类未来发展的无限潜力。

塑造科技创新优势,激发科技创新力,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应成为西安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任务之一。2022年底,西安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成为继北京、上海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后第四个获批建设“双中心”的城市。这是继国家中心城市获批之后西安城市发展迎来的又一重大利好,彰显了西安在全国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西安应瞄准建设更高能级的国家中心城市,聚焦“双中心”核心承载区——丝路科学城建设,着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硬科技创新策源地、具有前沿引领性的未来产业衍生地和“一带一路”顶尖人才首选地,让丝路科学城成为支撑引领西安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城、现代之城、希望之城。

创新之道,惟在得人。未来城市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西安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把人才引领发展摆在核心位置,大力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全力以赴打造内陆改革开放人才高地,让八方英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截至2022年,西安累计引进各类人才11.7万名,引育确认高层次人才110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107名,全市人才总量达到365万,其中科研人才超过100万。全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排名由18位跃升至第11位,西安创新指数上升至全球第19位,进入创新型城市前列。面向未来,要下更大力气打造与创新相适应的人才服务体系,高标准建设西安人才综合服务港,营造高质量人才生态环境,将西安打造成为汇聚全球英才的“强磁场”,创新创业、宜业宜居的热土,为西安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不衰的动力,为进一步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和世界影响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徐卫锋  陕西省文化软实力研究会会长)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