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建设丝路科学城 打造全球硬科技创新高地

2023-01-10 11:29:05   作者:徐蕴峰、张怀宇 9381
建设丝路科学城是一项事关长远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智库人才、管理人才以及创新团队,贡献智慧、技术、资源和力量。

科学城是推动人类科学发展、体现国家科研能力、集聚区域创新要素的重要空间载体,是以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集聚科学创新资源要素为特征,生活配套服务功能完备的综合型城市区域。纵览全球创新网络,星罗棋布的科学城是重要的创新枢纽。目前全球已有科学城超过600座,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法国格勒诺布尔科学中心、英国哈维尔科学与创新园、美国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日本筑波科学城等世界一流科学城,以大科学装置、科研院所和前沿产业为创新突破着力点,引领时代发展潮流,为国家和区域贡献了丰硕的产业成果和经济效益。

image

西太路南眺,电子谷建筑群拔地而起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兴起,科技创新实力愈发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着眼于把握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期,中国提出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新形势下,建设高等级的现代科学城已成为顺应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选择,贯彻落实国家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途径,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

科学城增强城市创新动力构筑城市核心竞争力

总结国内外成功经验,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应始终紧紧围绕和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始终以服务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关键,始终以汇聚引育一流科技人才为核心,始终以产学研融合发展为重点。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明确提出率先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此后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其核心载体——北京怀柔科学城、上海张江科学城、深圳光明科学城、合肥滨湖科学城正是为服务国家战略而诞生的科学城。

image

科学城作为“科学”与“城”的有机结合,聚集科学源头、应用创新、技术产业化等科学价值链全链条科创资源要素,引发重塑城市空间格局、优化产业及人口结构、促进绿色生态发展等效应,从而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辐射能力,带动周边区域协同发展,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因此,建设科学城已成为增强城市发展动力的创新引擎,推动城市从科技竞争力转向全面竞争力的核心抓手。除上述四大科学城,北京、广州、武汉、成都、重庆、南京、杭州、西安、厦门等城市都在规划推进科学城建设,截至目前,全国共有10多个科学城正在规划建设。可以说,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正成为新一轮城市发展竞争的重要赛道。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迎来科学城集中建设期。《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中关村科学城打造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力争率先建成国际一流科学城;怀柔科学城努力打造成为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聚力建设“百年科学城”;位于昌平区的未来科学城秉承“攻关未来科技、发展未来产业、集聚未来人才”理念,加快打造全球领先技术创新高地、协同创新先行区、创新创业示范城。

张江科学城在过去一年迎来新一轮“提质扩区”。上海市发布的《张江科学城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围绕建设上海科创中心核心承载区的战略目标,对张江科学城总体空间进行优化调整,规划面积由95平方公里扩大至约220平方公里,形成“一心两核、多圈多廊”的空间布局。张江科学城扩区后,将进一步释放产业空间,优化功能布局,承载更多产业链、创新链的核心环节。2021年初,武汉东湖高新区(光谷)全面启动东湖科学城建设,提出力争当年实现研发投入强度超过10%。成渝在2021年12月签署《西部(重庆)科学城管委会、西部(成都)科学城管委会共同助推西部科学城建设战略合作协议》,两地将发挥创新平台优势和引领示范作用,建设我国科技创新“第四极”。

西安高新的 新王牌

2021年6月,在西安举办的2021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上,丝路科学城重磅发布,一座即将承载西安未来发展的理想之城轮廓清晰、跃然纸上。经过1年多的建设,丝路科学城内以“总部+研发+居住”为主要承载功能的中央创新区活力日渐显现,周边“十个组团”产业项目布局更加完善,丝路科学城“一年见雏形”的目标已经实现。

对比国内外科学城建设,丝路所代表的“开放、共享、国际、交流”的精神和氛围,映射到科学城上,构筑了丝路科学城的核心竞争力:以西安高新区的硬科技为内核,以丝路内涵为土壤,以智库共同体平台为支撑,以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宗旨,整合“一带一路”、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西部各类禀赋资源、核心要素,在开放共享的环境中建设绿色智慧的未来理想城,在中国以及世界的创新版图上绽放出夺目的科技之光。

国际视野升级目标定位,产业为基夯实内核引领

西安建设高水平科学城自有其底气。西安高校院所、专业人才、硬科技等资源禀赋深厚,近年来积极布局资本金融、平台及服务,尤其是秦创原这个陕西省最大的科创平台释放出巨大红利,科创要素争相汇集,西安科创新城的城市特质愈发凸显,形成科技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交相辉映的城市新名片。

丝路科学城从规划之日起就确立了不同寻常的战略定位:放眼世界,立足国家战略,体现省市担当,把握时代脉搏。丝路科学城是目前各地在建科学城中唯一以“丝路”命名的科学城。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西安在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伟大战略构想的进程中进一步汇聚创新要素,瞄准“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丝路科创中心”,推动创新驱动发展见效成势。在此背景下的丝路科学城,自带国际化基因和全球视野,服务将“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创新之路的伟大使命,致力于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硬科技创新高地、彰显中国气韵的“一带一路”国际科学交流中心。

image

站在国家层面,丝路科学城立足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技强国战略,为解决国家战略领域和产业发展关键瓶颈问题提供核心支撑。站在区域格局中,丝路科学城主动担当区域创新之责,充分发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西安高新区科创优势,扛起推动西部地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大旗,建设秦创原的高能级科技成果转化大平台,争做秦创原建设的核心引擎区和示范样板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站在城市发展角度,丝路科学城将成为助力西安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科创中心的核心支点,引领西安创新型城市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提升西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能级和竞争力。

作为丝路科学城的核心承载,西安高新区建区30多年来展现出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实力和担当,在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中始终保持第一梯队,获得国家级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核心区、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国家双创特色载体园区、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等国家级、省部级荣誉称号30余个。聚集科研院所49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311个,新型研发机构186家。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18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434家,均占全省1/3以上。

西安高新区还是硬科技概念的策源地,聚集了陕西省数量最多的硬科技企业、形成了最雄厚的产业基础、拥有最活跃的创新生态,造就了全国前三的科技竞争力。拥有全国首家硬科技支行、全国首家硬科技领域专业仲裁机构、中国首个专注于硬科技创业投资与孵化的专业平台等配套服务,为硬科技创新发展涵养一流生态。2020年以来,西安高新区新增上市过会企业23家,7家硬科技企业登陆科创板,培育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汽车、新能源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特色主导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如何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打通从“创新链”到“产业链”的转化倍增通道,是众多科学城高质量发展共同面临的一道难题。知识产权的保护应用转化对于化解这道难题、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具有重要作用。西安高新区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大力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不断提升知识产权创造、应用、保护、管理和服务能力,加速构建知识产权“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格局。截至目前,西安高新区累计专利授权量超过13万件,有效发明专利40228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09件,有效商标注册量达10.4万件。今年8月24日,西安高新区被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为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示范园区,是西北唯一获批的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示范园区。近日,西安高新区有23家企业被确定为2022年新一批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体现了西安高新区对于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支持力度。

建设丝路科学城是一项事关长远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智库人才、管理人才以及创新团队,贡献智慧、技术、资源和力量。中国商业史学会、国声智库等国家一级学会、新型智库组织深度参与丝路科学城建设战略规划,从产业研究、人才培养与交流、搭建共建共享大平台、规划科学价值链、培育科学生态体系、城市功能体系、公共配套体系等多维度为丝路科学城的建设提供了智力咨询支持与专业服务。

重点项目加速推进,引领未来发展“见雏形

根据规划,西安高新区将在辖区核心区域面积达2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设由中央创新区、生态文创区和硬科技产业区三个片区组成的丝路科学城。并围绕“55611”现代产业体系,布局科创金融、国际社区、生态文创、科学中心、光电子产业、科教创新、生物医药、绿色装备、汽车产业、新能源新材料和智能制造十个产业组团,最终形成“一城三区十组团”的空间布局结构。

去年6月,西安高新区提出“一年见雏形、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十年立新城”目标,并全面启动丝路科学城建设。经过一年多“追星赶月”,如今,丝路科学城谋划布局“六横七纵”路网体系,实现组团之间互联互通。纬三十二路、纬三十六路等“大动脉”次第打通,各组团间实现互通互联,城市骨架已“见雏形”;城市治理更为精细,道路绿化全面提升,永安渠海绵城市生态公园、仪祉湖公园等一批公园相继开园,丝路科学城新形象已“见雏形”;未来之瞳•瞳系列建筑、丝路国际金融创新中心、西安国际文化传播中心等重磅项目加速推进,丝路科学城引领发展已“见雏形”。

一年多来,丝路科学城立足国家重大科技战略目标,系统部署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创建高水平创新平台,现已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5家,省级创新平台18家。例如,全力推进中科院地环所西安地球环境创新院(一期)、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等建设,并加快国家先进稀有金属材料技术创新中心、西电宽禁带半导体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围绕打造高质量创新生态环境,建设草堂生物医药企业加速器、秦创原集成电路产业加速器及秦创原上市企业园、秦创原科创基金园等空间载体,并涌现出一批创新成果、孵化一批创新企业。

image

2022年,丝路科学城全力推进重点项目287个。其中,产业类项目建设令人瞩目,比亚迪20GWh动力电池、三星二期、奕斯伟硅产业基地等项目已投产达效;众迪12Gwh新型动力电池、西安四腾科技园等项目加速建设;西电集团智慧产业园、高性能钛合金制品生产等项目启动建设。“丝路国际自贸数字港”将自贸、数字技术、产业、平台、生态等禀赋资源有效链至丝路科学城,旨在打造集自贸合作、国际贸易、科技创新、产业孵化、智库研究、大数据服务、金融服务、知识产权、智慧城市建设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数字丝路枢纽港,赋能丝路科学城数字化发展进程,建设智慧新城。

如今,丝路科学城已聚集企业近4000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15家,高新技术企业217家,并形成了以三星、奕斯伟、中兴等企业为代表的世界级光电子产业集群;以比亚迪、众迪锂电池、正昌电子等龙头企业为引领的千亿级汽车产业集群;以西安杨森、万隆、力邦等91家企业为代表的百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以神电电器、中航汉胜、爱科赛博等307家企业为代表的百亿级智能制造产业集群,为丝路科学城“55611”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到‘十四五’末,丝路科学城将聚集人口50万、经济规模达到1万亿元,成为西安高能级产业片区和高品质城市片区。”这是丝路科学城建设之初的宏伟愿景。未来,可以预见,随着一批批重点项目的建成,规划图上的梦想一定会照进现实,这座宜居宜业的高科技产业新城也一定会成为中国乃至“一带一路”最闪耀的明珠。

(作者:徐蕴峰 国声智库执行主任、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发展研究智库专家;张怀宇 凤凰网陕西总经理)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