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尔翔:乡村现代化:拯救人类文明活化石

2022-05-04 14:31:06   作者:窦尔翔 4237
中国乡村振兴的标准化模式是活化“世界文化活化石”的必然要求。

中国出台“乡村振兴”政策。这不是大话,这是实话。人类和一般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做事前头脑中首先有个谋划,有效的谋划一定是接近该问题解决的标准化解法。乡村振兴的标准化解法必然要超越乡村振兴本身,是人类普适性的活动。乡村振兴,不仅仅是为了中国农村的振兴,也不仅仅是中国的振兴,更是为了拯救人类文明。

乡村振兴首先是为了征求人类文明的活化石。中国文化,绵延数千年而不衰,号称唯一一个存续下来的文明古国。英国智库专家马丁雅克有句话说到了点子上:“中国首先是个文明国家,其次才是民族国家。”更加准确地说,中华民族不是一个民族主义的民族,而是一个数十个甚至还可以继续融合更多种类民族的最多最全种类融合的“人类族”。

中国文明代表了人类文明,是秉持四海皆朋友、皆兄弟、皆同类、皆可携手共进文化的民族。而不是一个搞民族优劣,启示其他民族,搞种族灭绝的国家文明。二战时,德国屠杀犹太民族,日本侮辱中国人为支那,为狗。租界时期上海外滩公园大门口的一块中英文对照的告示牌上写着“中国人和狗不得入内”。盎格鲁萨克逊民族主义已经由隐变现。

中国文化的精髓简明地说叫以“统学文化”为基础的“道学”文化。中国古人首先从来都将天下的人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常常心发悲悯,不忍看到同类落单,主流文化从来不生淘汰之心。“道学文化”使“统学文化”和“科学文化”超越了对手关系,升维了孪生关系,达到夫妻关系的境界。当下流行的“老三论”、“新三论”是对“统学文化”的有力诠释。

“摸着石头过河”是改革开放直觉下的无奈,总体值得肯定。但我们缺乏对“中国将向哪里去”的标准化模式思考。最主要是因为缺乏专业智库建制,但已经做的不错了。当下构建新型智库,正是为了弥补缺憾。现代智库则是“域智库”,将为中国发展提供现代化的标准化的模式。这个模式是对中国乡村这一世界文化活化石的激活弘扬。

中国乡村振兴的标准化模式是活化“世界文化活化石”的必然要求。标准化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统学前提”。即首先要明确,人类就是人类,人类可以利用外物,但既要区别于动物,也要区别于冰冷的物质,不能变成外物。这警示元宇宙的发展不能将绵长的人类周期劣化为蚕的周期,那在性质上看,人已经变种了。否则科学就是落后性的。这是要弘扬食疗、中医、保留乡村气息、沉淀宗族文化等这些“根文化”的原因。

第二,“科学机制”。农村振兴离不开农对产业链、金融链、信息链勾稽下的区别,即要考虑“乡村产业生命链化”、“乡村金融担当链化”、“乡村数字决策链化”等三大链化;进一步,还要考虑“乡村教育链化”、“乡村创新链化”、“乡村工匠链化”。在三大连中,要注重“爱能需”留人,注重“信用创造”,注重“底线信用管理制度”。

“平台性质”。现代乡村经济是“云身结构”的孪生平台统一市场。乡村振兴既离不开实实在在的实体行政区域的特色化体验,更离不开云端统一乡村大市场对特色的比较筛选。云端的功能在于承接所有线下实体的信息统和决策功能,避免重复建设;实体的功能在于落实云端乡村的决策。这样的乡村振兴既是一盘棋,也是百花园。

image.png

(作者:窦尔翔,北京大学教授,国声智库“域富论”专项课题组组长)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