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数字经济趋势 迈向“数字文明”新时代

2022-03-12 09:16:44   作者:徐蕴峰 10070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数字经济加速发展的关键机遇期,数字经济将融合要素、生产、消费等多方力量,形成促进经济整体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信息技术和数据作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成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引擎。全球数字经济加速发展,将由此开启人类数字文明新时代。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必须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和未来发展先机,牢牢抓住数字化这个核心驱动力。我们要深刻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建设“数字中国”。

一、全球数字经济加速发展,开启人类数字文明新时代

当前,世界主要国家都将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推动本国经济发展、重塑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美国是最早推动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国家之一,凭借持续领先的技术创新,不断巩固数字经济全球竞争力。我国立足产业基础和市场活力强化创新,数字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数字经济大国地位逐步稳固。欧盟围绕数字治理规则展开领先探索,打造统一的数字化生态;德国依托强大的制造优势,打造全球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标杆。英国完善数字经济整体布局,以数字政府建设引领数字化发展。

全球新冠疫情加速了数字化进程。疫情冲击下,各主要国家加快政策调整,更加聚焦科技创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产业链重塑、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数字化与绿色化协调发展等,全球数字经济正向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方向加速前进。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显示,2020年全球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32.6万亿美元,数字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活力所在。其中,美国数字经济规模达13.6万亿美元,占全球比重的41.7%,蝉联世界第一;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为5.4万亿美元,位居第二;德国、日本、英国数字经济规模分别为2.54、2.48、1.79万亿美元,位居第三至五位。德国、英国、美国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占GDP比重超过60%。未来,数字经济会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得到长足发展,世界将进一步连通。预计到2023年,数字经济产值将占全球GDP的62%,世界将进入数字经济时代。

数字技术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科技、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诸领域和全过程,它在提高生产力水平、极大丰富社会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正在快速塑造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数字文明。数字文明是一种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技术,以高科技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式,核心是网络化、信息化与智能化的深度融合。近几年,人类向数字文明的过渡大幅增进,特别是远程医疗、在线教育、共享平台、协同办公、网络直播、以NFT为代表的数字资产等数字化新事物、新业态、新模式,一波又一波地冲击并推动着各个领域迈向数字文明时代。

有别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人类此前任何一种文明,数字文明是全球参与、全民共享、技术向善的总和,将形成人类新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以及国际关系。数字文明不仅要解决“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还要创造新的更加繁荣进步的社会,让全民共享数字文明成果——这就迫切需要国际社会携起手来,顺应大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共建共享。在数字文明即将成为时代发展新脉络的当下,中国向世界贡献了迈向数字文明新时代的中国倡议、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的贺信中提出:“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共同担起为人类谋进步的历史责任,激发数字经济活力,增强数字政府效能,优化数字社会环境,构建数字合作格局,筑牢数字安全屏障,让数字文明造福各国人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万物数字化”“万物互联”正在加速到来的当前,随着新的下一代互联网,人类将在“元宇宙”进行数字化生存的未来,如何让数字文明造福各国人民,共同担起为人类谋进步的历史责任,是摆在每一个国家面前的时代命题。

二、中国数字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将形成数字经济发展五大新趋势

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和国家大数据战略,拓展网络经济空间,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较快、成就显著。

近年来,从中央到各部委及各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数字经济发展的坐标定位,给出了具体推进的方案与细化的实施措施。“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单列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篇章,明确提出要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和营造良好数字生态。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明确将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写入政策文件,提出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及具体试点方案。工业和信息化部先后印发《关于推动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的通知》《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双千兆”网络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全面部署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为促进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培育壮大新兴数字产业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此外,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印发《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 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知识产权基础数据利用指引》等,从各部门各领域为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政策依据和支撑。

“十三五”时期,数字中国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和显著成效。完整的产业体系和丰富的应用场景促进数字技术在生产生活领域大规模应用,在政策保障和市场活力的推动下,中国数字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规模稳步扩大,已成为引领全球数字经济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指出,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39.2万亿元,占GDP的38.6%,保持9.7%的高位增长速度,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8%,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据有关预测,从2020年到2026年,中国数字经济将保持约15%的年均增长率。2026年,数字经济规模有望超过95万亿元。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数字经济加速发展的关键机遇期,数字经济将融合要素、生产、消费等多方力量,形成促进经济整体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的合力。未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需要重点关注、准确把握以下五大趋势:一是面向数字经济发展需求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加速推进,在新基建中,数据中心等新兴基础设施将成为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二是作为数字经济新型生产要素的数据市场化、价值化特征将日趋明显,大数据产业前景广阔,数据要素将成为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建立数据要素流通规则的探索随之而来,我国各地将涌现数据资产交易市场与中心。三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将加速融合,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将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带来互联网新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升维赋能,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将顺势崛起。四是数字贸易将保持迅猛增长势头,日益成为重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核心力量;数字贸易发展“试验田”建设将成为热点,各地将积极打造数字贸易示范区,依托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港)、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等开放平台开展先行先试。五是数字治理将广泛应用于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公共事务管理数字化等领域,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数字经济发展新环境将加速形成。

三、大数据产业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数据中心夯实智慧城市“底座”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大数据产业作为以数据生成、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服务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激活数据要素潜能的关键支撑,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要引擎。“十三五”时期,我国大数据产业快速推进,产业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30%,2020年超过1万亿元,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逐渐成为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产业。

“十四五”时期,大数据产业将步入集成创新、自主创新、快速发展、深度应用、结构优化的新阶段。“十四五”规划对于大数据发展做出战略布局,突出数据在数字经济中的关键作用、加强数据要素市场规则建设、重视大数据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工信部《“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大数据产业测算规模突破3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25%左右,创新力强、附加值高、自主可控的现代化大数据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大数据中心是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各行业“上云用数赋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供重要支撑。目前我国数据增量年均增速超过30%,数据中心规模从2015年的124万家增长到2020年的500万家。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算力基础,随着海量数据产生及数据处理量激增,数据中心的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打开。

当前,国家层面、各地都在积极谋划布局建设大数据中心、大数据交易所,稳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赋能产业升级,助力智慧城市和数字中国建设。“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建设若干国家枢纽节点和大数据中心集群”,为深化政企协同、行业协调、区域协同,全面支撑各行业数字化升级和产业数字化转型指明了方向。2021年5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以及贵州、内蒙古、甘肃、宁夏8个地区部署国家枢纽节点,启动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构建国家算力网络体系。

新型智慧城市的实现需要以数据共享为基础,城市大数据中心就是实现数据共享与治理的核心引擎,承担着为智慧城市建设夯实数字“底座”的重要作用。智慧城市建设从网络化、数字化迈向智能化,城市大数据中心打通各部门、各行业的数据壁垒,加速信息资源整合应用,通过数据汇集全面融合城市业务,支撑城市稳定有序运行,提升城市居民智慧生活体验、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公共服务能力,支撑并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模式创新。

北京在数据要素市场建设领域先行一步,于2021年3月成立全国首家新型数据交易所——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北数所致力于打造国内领先的数据交易基础设施和国际重要的数据跨境流动枢纽,成立以来相继推出全国首个新型交易模式、全国首个数据交易指南、全国首个加密交易平台、全国首个数据交易联盟,并于近日建立国际化的数字经济中介产业体系,提速数据要素资源价值化进程,助力北京创建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

四、大力促进数字贸易发展,助力“数字丝绸之路”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球数字经济是开放和紧密相连的整体,合作共赢是唯一正道,封闭排他、对立分裂只会走进死胡同。”一直以来,中国积极推动数字经济领域的全球交流合作,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全球数字经济发展,高质量建设数字丝绸之路。8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数字经济伙伴关系网络不断拓展,发布《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行动倡议》,提出《全球数据安全倡议》,发起《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倡议》,已申请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与16个国家签署数字丝绸之路合作谅解备忘录,与22个国家建立丝路电商双边合作机制。

近年来,以数据为生产要素、以数字服务为核心、数字交付为特征的数字贸易蓬勃兴起,数字贸易正在成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全球贸易发展的新趋势。中国数字贸易发展迅速,规模和增速位居世界前列。按联合国贸发会议口径测算,2020年我国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贸易规模达2947.6亿美元,占服务贸易总额的44.5%,比“十三五”初期提升了13.9个百分点。“十四五”规划提出“创新发展服务贸易”“提升贸易数字化水平”的要求。因此,大力发展数字贸易,积极开展数字贸易国际合作,将是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优化贸易结构、提升贸易效益、增强贸易实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战略选择,更是促进数字时代贸易互联互通、高质量建设数字丝绸之路的有力抓手。

2022年1月1日,中国等15国签署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正式启航。RCEP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推动数字贸易发展,其关于数字贸易的相关安排,体现了各成员国在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领域进一步推动市场开放、完善监管体制、开展经贸合作的决心。RCEP的生效实施将有助于进一步激发我国数字贸易内生动力,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助推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

全国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港)作为中国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国家级平台,具有制度创新、高水平开放、先行先试等多重优势,应主动承担责任,深化首创性、集成化、差别化改革探索,担当数字贸易发展“试验田”作用。各地应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在促进国内外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自由流动方面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强化自贸试验区生产要素聚集和市场配置能力。大力发展数字贸易,建设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加快打造数字贸易重要载体,形成数字服务出口集聚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数字贸易先行示范区。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数字基础设施、数字技术、数字贸易、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合作,进一步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高质量共建数字丝绸之路。

作为数字经济领军城市,北京正全面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推动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打造数字经济对外合作开放的高地,建立健全数据跨境流动机制,开展企业数据流动试点,推动数字海关、国际大数据交易所等平台建设。浙江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数字贸易发展指导性文件,提出2025年全省数字贸易占全球比重2.5%以上,初步建成全球数字贸易中心;聚焦数字贸易全产业链,做好数字贸易示范区、数字自贸区等核心任务;探索数字贸易规则标准,建立健全数字贸易制度体系,积极为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提供“浙江方案”。陕西应整合链接国内其他20个自贸试验区(港)禀赋资源,以及陕西“一带一路”国际友好城市资源,立足西安打造“丝路国际自贸数字港”,高质量建设丝路科学城,点亮数字丝路明珠,争当全国自贸试验区建设样板,放大新时代西部地区发展数字贸易的优势与机遇,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及数字丝绸之路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作者:徐蕴峰 国声智库执行主任、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中央财经大学中外经济比较研究中心副主任)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