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首次”彰显生态文明建设《意见》新亮点

2020-05-05 10:04:09   来源: 新华网 314
在黎祖交教授看来,中共中央国务院最近发布的这个《意见》既是贯彻落实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基于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做出的新的重要部署;既包含对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的重申,也包含许多新的内容。其中的“十个首次”更是集中体现了这个《意见》的十大亮点。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作为一个全面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受到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深入学习领会《意见》精神,彰显《意见》新内容、新亮点,本刊记者对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常务理事黎祖交教授进行了专访。

在黎祖交教授看来,中共中央国务院最近发布的这个《意见》既是贯彻落实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基于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做出的新的重要部署;既包含对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的重申,也包含许多新的内容。其中的“十个首次”更是集中体现了这个《意见》的十大亮点。

记者:最近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相较于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就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的部署,您认为其最大亮点是什么?

黎祖交:我认为,《意见》的最大亮点是首次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就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全面部署,这从您刚才说到的这个《意见》的名称即可以看出。

我们知道,此前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都是由党的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作出的,而且都不是专门就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全面部署,而是作为大会《报告》和全会《决定》的一部分作出的部署,如党的十八大是在大会《报告》的第八部分,即“八、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作出的部署;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全会《决定》的第十四部分,即“十四、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作出的部署。这次《意见》的出台则有两点和以往的部署有所不同:一是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作出,表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经由党的意志和党的行为转变成为党和国家的共同意志和共同行为;二是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发布一个文件,就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全面部署,而不只是作为一个文件的部分内容。这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中还是第一次,充分说明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务求必胜的坚强决心。

记者:为什么党中央国务院目前要专门就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呢?

黎祖交:党中央国务院目前作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部署是基于对我国国情和生态文明建设现状的客观判断做出的。这就是:一方面,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另一方面,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

正是基于这一客观判断,《意见》特别强调“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特别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特别强调“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抉择,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

也正是基于这一客观判断,《意见》首次确立了“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得到推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总体目标和“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进一步优化”、“资源利用更加高效”、“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态文明重大制度基本确立”等主要目标。这就使得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但具有明确的问题导向,还具有明确的可以检测评估的目标要求。

记者:前段时间您曾在本刊发表过有关“绿色化”的文章,认为“绿色化”是在生态文明建设《意见》中首次出现的新概念。这是否意味着“绿色化”也是《意见》的新亮点?

黎祖交:“绿色化”当然是《意见》的新亮点,而且是最为重要的新亮点。正如您所说,我曾为此在《绿色中国》发表过《准确把握“绿色化”的科学涵义》一文,其中一些观点相信读者已经看到了,不必重复。这里我只想特别强调一点:“绿色化”是党中央国务院作为必须协同推进的“新五化”(即“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之一,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来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方位绿色转型的最新概括和集中体现。其适用范围不限于生态文明建设,还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当然也包括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认真研读《意见》的全文就不难发现,“绿色化”是其贯穿始终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关键词。根据《意见》关于“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的总体要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行业、各部门、各地方、各方面都要加快推进“绿色化”,实现绿色转型。其中《意见》特别提到要加快推进的“绿色化”包括:

——“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发展绿色产业”,“推动传统能源安全绿色开发”,“发展绿色矿业,加快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推广绿色信贷”;

——“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

——“实现生活方式绿色化”,“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广泛开展绿色生活行动”,“大力推广绿色低碳出行”,“倡导绿色生活和休闲模式”;

——在国际合作中“把绿色发展转化为新的综合国力、综合影响力和国际竞争新优势”,“开展绿色援助”;

……如此等等。需要指出的是,我这里列举的都是《意见》中直接包含“绿色化”字样的原话。至于没有包含“绿色化”字样而贯穿“绿色化”意涵的内容,如实现思想观念的绿色化,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等,就更是举不胜举了。

人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方位绿色转型,一个经济社会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且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的“绿色化”的美丽中国,一定会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记者:《意见》中用了很大的篇幅讲述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建设,您对此怎么看?

黎祖交:《意见》全文共有35条,其中有10条是专门讲制度体系建设的,占了将近30%,其篇幅确实不小。这足以说明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高度重视。但是,我要特别强调的并不只是其所占的篇幅,而是《意见》中一个十分关键的新提法,这就是:“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重点”。

记者:您为什么特别强调这一点?

黎祖交:因为这一提法集中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新的更深的认识,集中体现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

大家知道,十八大《报告》在讲到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重要性时的提法是“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在讲到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重要性时的提法是“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这当然都是非常正确的,也是完全必要的,而且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的“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也是对十八大《报告》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但是,无论是“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还是“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都没有明确制度和制度体系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居于何种地位。只有此次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意见》,才首次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重点”,才确立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核心地位。这就再清楚不过地告诉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制度的问题,最根本的保障是制度的保障。这是因为——正如邓小平所说——“制度是决定因素”,“更带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我认为,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意见》提出“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重点”,而且一口气提出了整整10项制度建设的要求,正是抓住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牛鼻子”,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和巨大威力将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逐步显现出来。

记者:除了制度保障外,《意见》还就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统计监测和执法监督提出了明确要求。您对此作何解读?

黎祖交:我认为,这也是《意见》的一大亮点。因为其中“统计”一词是在《意见》中首次出现,其中“统计监测”和“执法监督”的明确要求也是在《意见》中首次提出的。

记者:“统计”一词以前是没有出现过,但“监管”、“监测”和“执法”、“监督”的字样也曾在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出现过。

黎祖交:您所说的这些字样确实出现过,如在十八大《报告》的第八部分曾出现“加强环境监管”字样,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第十四部分曾出现“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加强社会监督”字样。但是,所有这些都只是一带而过地简单提及,并没有对其提出全面的明确的要求。而这正是《意见》对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相关提法的丰富、发展和深化、细化,也正是《意见》不同于以往同类文件的闪光点。譬如:

在加强统计监测方面,《意见》提出:建立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加快推进对能源、矿产资源、水、大气、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和水土流失、沙化土地、土壤环境、地质环境、温室气体等的统计监测核算能力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提高准确性、及时性,实现信息共享。加快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耗在线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开展全天候监测,健全覆盖所有资源环境要素的监测网络体系。提高环境风险防控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健全环境与健康调查、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定期开展全国生态状况调查和评估。加大各级政府预算内投资等财政性资金对统计监测等基础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

在强化执法监督方面,《意见》提出:加强法律监督、行政监察,对各类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实行“零容忍”,加大查处力度,严厉惩处违法违规行为。强化对浪费能源资源、违法排污、破坏生态环境等行为的执法监察和专项督察。资源环境监管机构独立开展行政执法,禁止领导干部违法违规干预执法活动。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机制,加强基层执法队伍、环境应急处置救援队伍建设。强化对资源开发和交通建设、旅游开发等活动的生态环境监管。

这些统计监测和执法监督的实实在在的全面明确的要求对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的重大意义和作用是毋容置疑的,当然也不是以往同类文件中几个简单的术语和提法所能比拟的。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我们说《意见》首次就生态文明建设的统计监测和执法监督提出明确要求也是其亮点之一。

记者:《意见》还提出了培育生态文化方面的内容,您对此如何解读?

黎祖交:生态文化的内容是《意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意见》相较于以往同类文件的一大创新。如《意见》在“指导思想”部分首次强调“弘扬生态文化”;在“基本原则”中首次提出“坚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在“加快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风尚”部分又首次提出“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还提出“将生态文化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同样也是《意见》的一大亮点。

值得指出的是,在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不仅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部分没有出现“生态文化”的概念和“弘扬生态文化”、“培育生态文化”的提法,而且在《报告》和《决定》的其他部分,包括专门阐述文化建设的部分,也没有出现过这一概念和提法。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弘扬生态文化,坚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不仅是《意见》的重要内容和一大亮点,还是党和国家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大理论创新。

记者:《意见》还对生态文明教育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您看来,其中最重要、最关键的是什么?

黎祖交:我认为,其中最重要、最关键的是首次提出了“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

我注意到,在《意见》的“基本原则”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表述——“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加快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风尚”部分又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表述——“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这些表述对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自明的。但是,我们要通过何种途径才能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呢?或者说,我们要怎样做才能将这些重要的文字表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客观现实呢?答案只有一个,这就是:教育、培训,包括国民教育和干部教育培训。

懂得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将首次提出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也作为《意见》的新亮点之一了。

记者:《意见》同以往的文件有所不同的还有一点,就是对于公众参与问题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做出制度安排。

黎祖交:这也是《意见》的一大亮点。之所以如此,那是因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各行各业、千家万户。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求,就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民心、集中民智、汇集民力。而只有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才能使公众参与有章可循,也才能把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参与真正落到实处。《意见》特别鼓励公众参与并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其原因就在于此。

记者:那么,《意见》就公众参与作出了怎样的制度安排呢?

黎祖交:总的说是要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及时准确披露各类环境信息,扩大公开范围,保障公众知情权,维护公众环境权益。

具体的制度安排还包括:健全举报、听证、舆论和公众监督等制度,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有关组织可提起公益诉讼;在建设项目立项、实施、后评价等环节,有序增强公众参与程度;引导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发挥民间组织和志愿者的积极作用;等。

记者:《意见》有一个部分专门讲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领导问题,您怎么看?

黎祖交:组织领导问题对于任何一项事业和任何一项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生态文明建设自然也不例外。《意见》专门用一个部分的篇幅讲这个问题,并首次提出健全生态文明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既填补了以往同类文件的空白,也彰显了其自身的一大亮点。

记者:那么,《意见》要求怎样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呢?

黎祖交:《意见》提出的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要求,包括“基本原则”和“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两个方面。

从基本原则上说,是坚持把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作为工作方式。既立足当前,着力解决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约性强、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打好生态文明建设攻坚战;又着眼长远,加强顶层设计与鼓励基层探索相结合,持之以恒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从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上说,其要求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强化统筹协调。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负总责,要建立协调机制,形成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格局。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协调配合,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二是探索有效模式。抓紧制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研究不同发展阶段、资源环境禀赋、主体功能定位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模式。各地区要抓住制约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瓶颈,在生态文明制度创新方面积极实践,力争取得重大突破。及时总结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完善政策措施,形成有效模式,加大推广力度。三是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全球视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把绿色发展转化为新的综合国力、综合影响力和国际竞争新优势。发扬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加强与世界各国在生态文明领域的对话交流和务实合作,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和管理经验,促进全球生态安全。加强南南合作,开展绿色援助,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和帮助。四是抓好贯彻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及中央有关部门要按照《意见》要求,抓紧提出实施方案,研究制定与《意见》相衔接的区域性、行业性和专题性规划,明确目标任务、责任分工和时间要求,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情况要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同时抄送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就贯彻落实情况适时组织开展专项监督检查。

记者: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必然包含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意见》在这方面有哪些新的表述?

黎祖交:在以往的同类文件中基本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这次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意见》特别在“推动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部分提出:“支持生态文明领域工程技术类研究中心、实验室和实验基地建设,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形成一批成果转化平台、中介服务机构,加快成熟适用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加强生态文明基础研究、试验研发、工程应用和市场服务等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这充分说明,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这两个事关生态文明建设成败的大问题已经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并将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形成有效的体制机制。这对于加快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无疑是一个有力的保障,对于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更是一个莫大的福音。这当然也是《意见》的一大亮点。

记者:您前面已经说了《意见》有十大亮点。现在您已经谈了九个亮点,请问还有一个亮点是什么?

黎祖交:《意见》还有的一个亮点就是:首次提出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批重大工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批专项行动和专项活动。这在过去的同类文件中也是从未有过的。

记者:我记得在十八大《报告》中也曾经提到过“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

黎祖交:十八大《报告》中是提到过“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但这次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意见》除了重申实施这一工程外,还首次提出实施其他一批重大工程,包括:节能环保产业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等。

记者:您还说《意见》首次提出开展一批生态文明建设的专项行动和专项活动,都包括哪些?

黎祖交:《意见》首次提出开展的一批生态文明建设的专项行动,包括: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水污染防治行动、土壤污染防治行动,以及重点用能单位节能低碳行动、循环经济示范行动、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绿色生活行动、反食品浪费行动,等。

《意见》首次提出开展的一批生态文明建设的专项活动,包括: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活动,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创建活动,重要水域增殖放流活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森林日、世界水日、世界海洋日和全国节能宣传周主题宣传活动,等。

此外,《意见》还提出(其中大部分也是首次提出)要构建一批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包括: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体系,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重点防护林体系,监测评估与预警体系,防灾减灾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能源消耗在线监测体系,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覆盖所有资源环境要素的监测网络体系,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等。

这表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有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还有了明确的行动计划和路线图。

热点推荐
  • 国家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论坛在西安高新区举行

    【产业园区】国家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论坛在西安高新区举行

    11月3日下午,2023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国家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论坛在西安高新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科技部原火炬中心主任贾敬敦、陕西省科学技术厅二级巡视员杨世宏、陕西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二级巡视员张春明出席。西安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马鲜萍出席并致辞。西安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齐海兵主持论坛。省、市相关部门负责人,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领导班子,金融机构代表、高校院所代表、企业家代表参加论坛。

    2023-11-07 10:11:31

  • 【产业园区】西安高新区:聚焦“双中心”建设!2023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进入倒计时

    11月3日至5日,2023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将在西安高新国际会议中心开幕。本次大会将以“硬科技·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突出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邀请专家院士、企业家、投资家、关中平原城市群以及其他兄弟城市代表等嘉宾,开展交流合作。

    2023-11-06 13:11:55

  • 2023西安“双中心”建设主题论坛举办

    【智库观察】2023西安“双中心”建设主题论坛举办

    11月3日,作为2023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的重要活动之一,2023西安“双中心”建设主题论坛成功举办。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重点项目及企业家代表、科技领军人才、科技创新智库代表等共聚一堂,共同谋划“双中心”建设路径,一体化推进国家战略任务和区域经济发展。

    2023-11-06 13:11:54